抗击非典斗争已取得胜利,作为我国大文化生活背景下的一枝奇葩——农民文化生活如何普及开展?有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到长葛市坡胡镇几个行政村进行了走访。
又听戏迷唱新曲
夏夜,清凉的夜风徐徐吹来,驱散了白天的炙热。忙碌了一天的坡张村村民带着凳子,三五成群地来到村文化大院,准备重新登上那久违的戏曲舞台,大展身手。
坡张村人懂戏、爱戏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村民中能登台唱上几出的大有人在,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早在解放初期,该村几个年轻人就组织起来,成立了剧团。改革开放后,该村投资近万元更新戏装、道具,
购买音响、乐器,使小剧团规模逐渐壮大。
抗击非典的战役打响后,该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防控非典的主战场上,村里的群众文化生活走向了低谷。如今,抗击非典斗争取得了胜利,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群众也自觉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村里的小剧团把这些内容都编进了戏里,村民纷纷夸赞这种做法新颖,像这种戏才能教育人。
培训班里学习忙
笔者来到营张村文化大院时,正赶上村党委从秦皇岛请来的国家级农技专家为果农授课。只见宽敞的教室里坐满了人,院里的空地上放了个高音喇叭,几十名村民席地而坐,一边听专家讲授葡萄的种植管理技术,一边在本子上做笔记。
营张村是许昌市命名的小康示范村,该村集体企业不断壮大,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非典疫情暴发之初,个别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差,效益急剧下滑。村党委审时度势,把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放在了农业结构调整上,帮助群众从秦皇岛引进“克伦生”、“红提球”葡萄。在企业上班上惯的村民一下子变成了果农,观念和知识结构都需要更新,因此,村党委抓住时机,利用村文化大院这块阵地,对他们进行培训。
村委会主任张合昌告诉记者,经历了非典的考验,村党委、村委会狠下心来,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一边培育大中型企业健康发展,一边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让群众的钱袋子迅速鼓起来。
六月鲜花别样红
6月20日,水磨河村召开上半年工作表先会。村党总支书记燕振昌介绍说:“今年的表先会一是表彰在前段抗击非典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干部、群众,二是表彰爱国卫生运动搞得好的家庭和个人。”
水磨河村是一个有着4000多口人的大村,村党总支为搞好群众的文化生活,相继投资数十万元建成了高标准、设施全的村文化大院;投资数万元购置科普图书,组建篮球队、排球队;支持离退休干部、教师成立农民业余小剧团免费演出;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争当青年标兵”活动,在广大妇女中开展“争当好婆婆、好媳妇”活动,在党员中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等,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上午10时,百余名党员、干部、群众走上主席台,披红戴花。那鲜艳的花朵,在六月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耀眼。
农民文化生活在经过非典的考验之后,能焕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缘于农民文化这朵奇葩根植于农村这片活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