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为稻粱谋,满脑子红尘俗事,读诗,尤其是读新诗,并尝试着写作,应该是大学毕业前的事。然而,近日对诗人林莽的专访,却让记者找回了校园内听文学讲座的感觉,宁静、充实,因求知而喜悦,尤其是当林莽讲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诗人的时候。
白洋淀走出的诗人
林莽,原名张建中,共和国同龄人,1969年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队。单调、辛苦的劳作,迷惘、暗淡的青春,促使林莽拿起笔来用诗的形式与心灵对话。他和一群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影响的北京知青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子,即白洋淀诗歌群落。他们对新诗的探索被视为朦胧诗的前奏。1975年,林莽回北京后曾在中学、大学任教,1998年调入《诗刊》杂志社,现任《诗刊·下半月刊》编辑部主任。和芒克、多多等昔日白洋淀的诗友相比,林莽似乎一直没有过显赫的诗名,但当初许多赫赫有名的诗人都风流云散、告别诗坛时,他却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心灵的宁静,记录生命深处的声音。多年来,他曾出版诗集《我流过的这片土地》、《林莽的诗》、《永恒的瞬间》、《穿越岁月的光芒》(诗文集)等多部,取得了沉甸甸的创作实绩。
新诗为什么看不懂
作为新时期诗歌发展近30年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记者与林莽的话题自然从新诗的现状谈起。“诗歌在80年代很流行,如今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这很正常。每个人关注诗歌的年代恰恰是社会、政治、文化最不正常的年代。”谈起新诗位置的“失落”,林莽的态度相当客观。不过,伴着这种“失落”,新诗逐渐远离大众,表现之一就是看不懂。“看不懂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有些诗人一味追求‘先锋性’,作品却不能真正打动人,缺乏内心的穿透力,无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公众经验,当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另一方面,新诗就像古典诗歌,有一套自己的解读规律,可是,却不像古典诗歌,一般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受过解读古典诗歌的教育。应该说,新诗和现代生活贴得更近,更能传达现代人的思想意识,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新诗的普及与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造成了读者审美观念的滞后。”
真诗人 好作品
和林莽交谈,觉得他不像常人想像中诗人的样子,比如长发酗酒、衣着怪诞。他更像一位学者,朴素平和,给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感。他说,年轻时也曾刻意装扮成诗人的样子,现在很反感。好的诗人首先应该是正常的人、生活中的人,然后才是诗人,以生命的感觉和生存的经验来创作。好诗人还应该学识渊博,对传统文化、世界文化都有很清晰的背景感,在他写作时,这种文化素养会自然地流露。好诗人是一位技法精湛的手工匠人,因对语言的敏感而将它处理得细腻、考究,一如桌椅上雕刻出的花纹。
新诗“无难度、无标准”的观点曾泛滥一时,林莽却无法赞同。每一位诗人心中都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在他看来,一首好诗应该是内在的、闪光的、外延的。内在的,指诗中有发自生命的体验;闪光的,指语言有独到之处;外延的,指作品余音袅袅,有不断延伸于语言之外的能力。
春天送你一首诗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诗人。”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林莽还这么坚定地说,“人除了生存本能,还有艺术本能,它使人得到精神的抚慰,抚去心灵之中世俗的积垢。”该怎样将人内心蕴藏的诗性唤醒呢?为了新诗的普及,自2001年起,林莽策划了“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活动,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共同举行。十几万张印有经典诗歌的卡片发放到了行人手中。林莽希望能用这种形式让新诗与普通人发生联系,让诗歌回到生活中去。也正是出于普及新诗的动念,林莽此次来许昌,为即将召开的许昌诗会做前期准备工作。届时,来自首都的著名诗人叶延滨等将与许昌的诗歌爱好者面对面交流,并对其进行创作辅导。
从朦胧诗人中的一员,到今天为他人做嫁的编辑,林莽与诗歌30年不离不弃,他坚信,新诗仍在发展,它与生命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