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把生命推向极致

——访著名诗人叶延滨

摘要:

    在参加许昌诗会的当儿,记者采访了著名诗人叶延滨,听其介绍自己“与诗为伴”的经历和对当今诗坛各类命题的阐释,如同在他的诗里感受那蓬勃的诗情一样,是令人难忘和愉悦的过程。

诗,用一生去守护

     叶延滨,1948年11月17日出生于哈尔滨,他的童年是在城市度过的。在“反右”中父母受到冲击,这也成为他磨难的开始。1968年,叶延滨高中毕业,便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当了农民;1971年,他又辗转到延安军马场做了一名牧工,用他现在的话说,“那是我最艰难、最困苦的一段时期”,每月仅有27块钱的工资收入,这对正值身强体壮的小伙子来说,连填饱肚皮都不够。后来他还当过仓库管理员、生产队副队长等。就是在这样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年代里,叶延滨却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食粮——他与一批同被下放到军马场的知识青年一起,在普希金等诗人的作品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生存的勇气。他们不仅谈诗,并开始写诗。就这样,还是热血青年的叶延滨用诗歌固守着灵魂的富足和宁静。

    以后的岁月里,叶延滨先是在北京广播学院学习,后又到《星星诗刊》当编辑,然后调入北京广播学院当教授,直至目前的《诗刊》副主编。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名气有多大,叶延滨始终坚守一点——与诗为伴。在采访中,叶延滨这样说:“诗始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在读诗或写诗的时候,才是我感觉自己离上帝最近的时候。”

诗坛需要包容

    “我非常讨厌你的诗,但我尊重你发表的权利。”谈起当今诗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状时,叶延滨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表达立场。他说,诗坛的这种现状并非就是坏事,相反,如果诗坛果真一片寂静,秩序井然,那反而不正常。对于有些诗人动辄对别人的创作当头棒喝,喜欢立自己为旗帜的现象,叶延滨则表示反感。他说诗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对各种流派的写作和个体写作要有一种包容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诗坛的“生态平衡”,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于诗坛中的“反向消费”问题,叶延滨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说诗人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最有感触的生命体验,是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而有些诗人的创作则带着功利性,或是为了迎合某些编辑的口味,或是为了取悦一部分评论家,这样的作品是没有血肉和灵魂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骨子里的诗人

     既是一名诗人,又是一位编辑;一方面自己写诗,另一方面要编别人的诗,对于这两种角色,诗人是怎样转换的呢?叶延滨这样说:“作为一名诗人,我最欣赏的是我自己;而作为一名编辑,我则懂得去尊重别人。”

    尽管编辑工作很忙,但是叶延滨仍然笔耕不辍,仅20世纪90年代以降,他出版的诗歌、散文集就有《血液的歌声》、《禁果的诱惑》、《现代九歌》、《与你同行》、《玫瑰火焰》、《美丽的瞬间》、《沧桑》、《擦肩而过的影子》等,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做了编辑的叶延滨其实骨子里仍是诗人,他在《最朴素的真理》中这样写道:“你是哭喊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你必须活得有理由笑着离去。”在采访中,他说:“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商人也好,官员也好,编辑也好,只要他能在自己的事业中把自己的生命推向极致,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完整的展现,那么这个人就是崇高的。”

    是呀,诗人叶延滨仍在不懈地努力着,也许他正在以诗人的名义,把生命推向极致。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