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豪”,这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无法查寻的词语,但汉语以其超强的组词能力,把“帝”与“豪”构成这个组词,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创新与超越,“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又自然而谐和的赋予在一个现代化的传统产业中。当我们去细心历数许昌这块土地,并把这块土地的命运与许昌卷烟厂经历联系起来的时候,“帝豪”这个名字本身所蕴含的厚重与期许,俨然已经成为一块土地,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诠释。
“帝豪”,这个有点“傲视四方”的名号,它血脉里流动的,是大平原驰骋千里、逐鹿夺标的气度和梦想;它背后牵动的,是许烟人为发展民族现代工业励精图治、不断创新的奋斗历程。
时间上溯到上个世纪初,西方烟草巨头们的嗅觉闻到了中国这个中部平原独特的诱人气息。1913年,英美烟草公司派人来到许昌,他们对这里的土质、气候、煤炭资源等进行仔细地考察,确认这里“是中国生产烟叶最好的地方”。1915年他们在这里试种美国烟叶成功后,便开始了烟草工业原料被掠夺的辛酸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块土地赢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九个年头,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来到许昌烟区,他赞誉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的王国了!”一句千钧的话语,同样给了许烟人莫大的鼓舞。
这里的确无愧“烟叶王国”的美称。摆脱了旧时代的羁绊,在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许昌已逐步建成了烤烟生产、复烤加工、卷烟生产、烟机制造、储运保管、科研教育成龙配套的烟草生产经营基地。许昌的不少经验和技术曾在全国推广应用,烟草专业人才几乎遍及所有烟区。它为全国烟草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个世纪80年代,云烟以其成功的品牌攻势,席卷全国;而被毛泽东誉为“烟叶王国”的卷烟大省,则应对乏术,城陷地失。这是令许烟人寝食难安的切肤之痛!
1984年,在全国品牌大战中一度挫败的许烟人重整旗鼓,喊出了“誓雪厂耻,再铸名牌”的响亮口号,开始了艰苦的第二次创业。
1990年10月,许昌卷烟厂的“中原”牌香烟一举夺得当年国优银奖,宣告河南无自己名烟历史的结束。1991年7月首批8000件“远方”牌卷烟运抵莫斯科,成为河南第一个名正言顺向国外出口的卷烟牌号。1991年至1993年,许烟的“中原”、“远方”、“许昌”在河南省“兴豫杯”展评会中分别夺得金奖、金象奖、金拳奖,成为三年连夺“三金”的明星企业。
许烟的决策者针对消费市场变化,决定瞄准高档烟市场,向一流强手叫板,开发自己的拳头品牌。
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是许烟人重整山河、收复失地、挺进全国市场的战略决策!所有许烟人乃至河南烟草战线都在关注着这场大战的进程。
许烟技术中心主任、国家级工艺专家于子明率领科技人员四处奔走,实地考察。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的专家请来了,为的是研究出高档的香精香料;美国、津巴布韦和国内16个品种的名贵烟叶调来了,为的是搞出上等的叶组配方。经过8个系列、120个工艺配方设计和6个轮次的选拔,6个月后,这个由于专家亲手培育的新产品样品摆在了全国卷烟招标会的评吸台上。
1993年1月6日,从北京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许昌卷烟厂报送的新产品在1992年度全国卷烟配方革新产品招标中力挫群雄,居23个中标产品之首,总得分高出作为实物标准的某名牌国烟1.3分。许昌卷烟厂配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个新产品的名字就叫“帝豪”。
许昌卷烟厂由此正式进入了“帝豪时代”!
十年磨一剑,今日露锋芒。这个被行内专家评定为“高科技、高品位、高安全性、低焦油”,“质量最优、吃味最醇、包装最精、代表河南卷烟形象”的“帝豪”香烟,带着重振河南两烟雄风的气魄,开始去参加市场经济的大搏击。
1998年,宋有申告别了“铁饭碗”,来到了许昌卷烟厂,开始了他励精图治的“许烟”改革之路,他和他的前任共同经历了帝豪创立和发展的风风雨雨,深知名牌之路的坎坷和艰辛。当时,由于宏观形势的变化,整个行业利润大幅下降,资金陷入严重困境,经济形势极为严峻。
作为一个厂龄将近50年的国营企业,许烟人面对着改革时代的又一个分水岭。这是又一次挑战,又一次生与死的抉择。
宋有申相信一种不进则退的“斜坡理论”,这是他励精图治,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推动帝豪工程不断上台阶的动力所在,也是“帝豪”永葆青春不败的“法宝”。
时代正期待着一个更加强大的“帝豪集团”正在走向未来。
以他为首的党政领导班子要带领许烟渡过眼前的困境,并肩负着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下,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帝豪工程”、使帝豪升档增值、拓展国内外大市场的历史重任,其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这压力当然是多维的,有如资金、市场、竞争、管理、国企改革的攻坚等等。
作为传统的国有企业,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定势使许烟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在管理体制和精神状态上还残存着许多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东西。等、靠、要等被动的工作态度,“大锅饭”、“铁饭碗”的思想观念等。
通过改革建设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市场运行机制的现代企业,是打造名牌的基础工程,也是渡过难关、赢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观念和管理上不去,即使投资数亿元搞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改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是难以取胜的。更何言冲出困境、共渡难关?
宋有申告诉记者:“一把手水平再高,也只有一个人,一个脑袋,只有班子成员集体形成的好的观念和战略化为大家的行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有了先进的观念,才容易达成共识,企业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团队才会有向上的激情……”
“认清形势,群策群力,发展企业,为国分忧。”那时企业到处洋溢着“泰山压顶不弯腰,险风恶浪不回头”的氛围,各部门、各岗位纷纷召开誓师大会,查找节约根源,制定具体措施。全体职工自愿推迟两个月的工资发放时间,以缓解企业紧张的资金矛盾,立足本岗,以良好的工作质量推动提质降耗活动的开展;认真清仓量存,加大产品销售和货款回收力度,加速资金周转。许多职工在厂里还没有号召的情况下,主动筹资以待厂里急需之用。
“广纳谏言,广开生路,广集智慧,广聚力量”,是这一届领导管理许烟的一贯主张,让全体职工知厂情,议厂事,并让他们真正的成为企业的主人,赋予他们管理工厂的权利,才能激活他们内心身处潜藏已久的能量。
许烟的领导集体明白,如果要使“帝豪”这个品牌走的更远,就必须在现代企业制度上下狠工夫,下大工夫。烟厂领导却把竞争和危机意识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措施,传达到了每一个员工的身上,并转化为持久而强大的推动力。
以任务为标尺的“3633”全员比例淘汰机制是许烟用人体制的重大改革。
每年对中层干部、一线职工、管理辅助人员实行3%,对管理人员实行6%的末位淘汰制。通过这种机制,把市场经济的压力传递给每位职工,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形成了“人人努力,人人成长,人人创造”的加压紧逼、干事创业的局面。
许昌卷烟厂在改革中抓住了“依法治厂,规范管理”这个纲。他们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出台前都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制度一旦确定,便是企业的“大法”,任何违反了“大法”的行为,都要受到规章制度的制裁。从人事任免、决策实施,到财物管理乃至每道生产工序的质量把关,制度衡量着所有人的行为,也规范着所有人的行为,从而保证整个厂在科学有效的轨道上规范稳定地运行。
制度本身是一种约束,但当制度一旦变成整体意志的时候,人就变成了自由的创造者。
“敢于否定自己”,这是一种勇气和责任,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境界和自信。在真正敢于大胆否定自己时,就意味着许烟的帝豪之“蛹”已经化“蝶”。许烟自1998年以来综合效益连续五年稳居河南省同行业首位,并进入全国同行36强。2001年在税制调整、行业盈利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仍实现税金7亿元,利润1.06亿元,利润额相当于全省行业的总和。2002年利税总额一举突破10亿元大关,2003年利税总额有望超过12亿元。帝豪牌卷烟产品在我国卷烟产品质量评比中,一路过关越将获得全国第三名。
“帝豪”已经脱颖而出,成为中原烟草行业的代言者。
2003年7月,许昌卷烟厂与驻马店卷烟厂顺利合并,作为全省卷烟工业重要力量,许昌卷烟总厂正式面世。
未来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如今,许烟的人才战略早已经是厂领导班子的重点工程。几年来,厂里先后引进和培养博士、硕士等50多名,大专、本科生数百名,并投入2000多万元装备实验室,建立起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是帝豪新时代创新的源泉,他们代表着“帝豪”的明天。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新世纪的商业战场上,“帝豪”必将迎来新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