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两座名山,一座是被称之为“革命圣地”的武山井冈山,另一座就是名扬天下的文山庐山。
我登庐山的时候,正是七月流火的天气,天已经有些凉意,又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诗意浓浓。漂亮的导游小姐说:“此时登庐山,别有一番情趣,不必在酷热的天气里满头大汗登山避暑。”导游小姐很会说话,其实,导游小姐说得也有些道理,既然是外出旅游休闲,像打仗似的东奔西走,也就失去了旅行的意义。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美,何况是在风光绮丽、峻伟奇美的庐山呢!
庐山真的是很壮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少年时熟读过的诗句,早已镌刻在脑海里,如今,我将如寻梦一般去追觅庐山飘渺的踪影。
庐山,我来了!
无限风光的庐山啊!仙人洞、锦绣谷、含鄱口、三叠泉……听一听这美妙空灵的名字,看一看这天上人间的仙境,便会领略庐山的纯美。飞流深泉,碧水深潭,青山绿树,白云丹枫、尽秀其中;奇诡峰峦,陡峻山岭,雄奇层岩,浑古雄阔。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所述:“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峻伟奇物,鲜存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但这些并没有引起我的多少遐想,给我更多感受的则是庐山上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蒋介石、宋美龄住过的“美庐”,为毛泽东修建的别墅“芦林一号”,作出过对中国深刻影响决定的庐山会议旧址……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几乎都曾在庐山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伫立在层林尽染、雾满峡谷的庐山之中,似乎看到了毛泽东正在挥毫书写“一江飞峙大江边”的千古名句;看到刘少奇、周恩来正在勾画调整国民经济蓝图;看到朱德、贺龙、陈毅等老帅们正吟诗下棋的大将风度。当然,我们也看到彭德怀元帅正苦思冥想地撰写那封给他带来灾难性打击的“万言书”。
在蒙蒙细雨中,沿着一条云铺雾绕的山路,我们来到了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庐山会议旧址。这幢建筑始建于1935年,正面入口为三扇拱形大门,与中国的古城门相似,房屋四周的墙上装有高大钢窗,采光极佳,室内富丽堂皇,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这幢建筑自诞生那天起,就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国共双方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在这里留下过身影。建国前,此地是蒋介石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蒋介石曾多次在这里向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们训话。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庐山人民剧院,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
轻轻地走进产生过历史的会场,走进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曾走过的会场,真是感慨万千。大会主席台依然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大厅里正在播放一部纪录片——《庐山烟云》,这部影片将三次庐山会议剪辑汇编,给人们以历史感及身临其境之感。
就是在这里,就是在风景秀丽、诗意盎然的庐山,就是在这幢既普通又显赫的建筑里,毛泽东与他心爱的两位元帅彻底决裂。我无法了解体味毛泽东当时的心境,是遗憾,是悲壮,是振奋,是无奈……也许兼而有之。我们惟一知道的是已载入历史的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这两次讲话流传很广,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讲话中有许多已成名言名句。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伟大领袖,在庐山会议讲话中情绪非常激动,面对元帅和战友,是团结还是斗争,毛泽东痛苦地选择了后者。
毛泽东与之决裂的第一个元帅是彭德怀,时间是1959年。彭德怀是湖南人,也是毛泽东的老乡。如果彭德怀不是忧国忧民,他完全可以避开这次灾难性的打击。批判彭德怀的那次斗争,历史早有公论。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人们对真理的认识都有着痛苦的过程,因而,追求真理才成为共产党人永无止境的追求。在错误批判彭德怀的斗争中,彭德怀、黄克诚、周小舟、张闻天被打成“反党集团”,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则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一边。从此,彭德怀搬出了中南海,在中国政界消失了。直到1965年,毛泽东又想起了这位铮铮铁骨的老战友,命他到大西南三线任副总指挥。他握着彭德怀的手说,我们都老了,也许真理在你那里,让后人评说吧。
毛泽东与之决裂的第二个元帅是林彪,时间是1970年。林彪是毛泽东的学生,又是井冈山时期的战友,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被写进党章内的接班人。然而就是他,为了抢班夺权,在庐山会议上向毛泽东发难,大肆鼓动天才论,要求设立国家主席。此时,毛泽东已经70多了,和第一次庐山会议时相比,毛泽东显得更加苍老,政治斗争艺术却更加出神入化,他一眼就看穿了林彪这位学生的伎俩。为了挽救林彪,毛泽东号召党内高级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开展批陈(陈伯达)整风运动,敲山震虎。但林彪及其死党利令智昏,竟然阴谋焚烧毛泽东专列,调用飞机叛逃异邦。最终,林彪的政治生涯以摔死在温都尔汗而告终。
真是难以理解,一座普普通通的建筑,浓缩着中共党史上两次惊心动魄的斗争。一座飞流湍泻、苍松奇柏的文山,却演绎出一幕幕历史活剧。千百年来,儒、释、道三家的杰出人物都曾在这座山授业解惑,或许,是他们留下了历史玄机。庐山,我真的难以理解,疑惑仍在心中。
我想起了苏轼咏庐山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的,如果有机会,我将再访庐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