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毛泽东与许昌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

摘要: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毛泽东

一、1918年,毛泽东凭吊汉魏故都

    公元1918年,8月,许昌。

    天空阴霾,中原大地一片苍茫。几位南方青年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在中原大地的羊肠小道上,兴高采烈地边走边说,陌生的南方口音,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领头的是一位身材颀长、一身灰布长袍、足蹬一双黑布鞋的湖南青年,头发长而密,一双眼睛大而明亮,下颌左侧长着一颗醒目的痣。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此时,他还是一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他同道的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就有和毛泽东一起创办新民学会的罗章龙,还有后任国民党高官的萧子升等。

     许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如果从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武王分封诸侯,封太岳(亦称四岳)之后之最于许,史称“许国”算起,许昌应该有3000年的历史。许昌位于嵩岳之东,中原腹地,“西控汝洛,东引江淮”,“地属冲道,绾毂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为兵家瞩目之地。许昌是汉魏故都,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朝郡、州、府署衙所在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3000年历史长河里,许昌经历了大自然的沧桑巨变,目睹了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在3000年历史长河里,许昌有两个年代值得纪念,一是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在许昌建起汉魏故都,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年代里,许昌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使默默无闻的许昌,一跃成为国都,至今仍散发着历史光芒,给许昌人民留下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二是在公元20世纪,一代伟人毛泽东三次亲临许昌,发现人才,总结推广“许昌地区宣传工作””、“许昌地区农业合作社”等经验,并送给许昌一个雅号——“烟叶王国”。

    先说毛泽东第一次到许昌。据韶山纪念馆的史料记载和罗章龙回忆,1918年8月,毛泽东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人离长沙赴北京为赴法勤工俭学作准备。那时京广铁路叫平汉铁路,火车只通到汉口,毛泽东一行乘船过洞庭湖经长江到汉口,再由汉口大智门车站乘平汉列车北上。至漯河时,因沙河水涨,铁路路基多处被冲坏,他们只好在漯河车站停留。

    毛泽东在漯河车站停了一夜,第二天和罗章龙、陈绍休等人坐临时车到了许昌车站。毛泽东率领几位青年到附近农村考察了约半天,归来后对大家说:“你们在车站先等等,我和罗章龙、陈绍休再到许昌老城去看看。”毛泽东一行向附近的农民了解魏都的情况,得知遗址在城外18公里处,就步行前往凭吊魏都旧址。

    毛泽东一生都非常喜欢曹操,喜欢他的诗文,喜欢他洒脱豪放的性格,曹操更是青年毛泽东心目中的英雄。1918年的夏季是炎热的,青年毛泽东那颗救国救民的心在跳跃。他们走过一条条泥泞小路,穿过一条条沟渠河道,废墟般的古城遗址突然呈现在眼前。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厚实的城墙、曼妙动人的歌舞、威严庄重的钟声都哪儿去了?杳无踪迹,灰飞烟灭,只有曹操创建的业绩点点滴滴残存在历史的夹缝里。毛泽东在古城遗址徘徊良久,感慨万分,和罗章龙信口联吟《过魏都》一诗: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章龙)
《自明本志》好文章。(毛泽东)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泽东)
铜雀荒伦落夕阳。(罗章龙)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关于这首诗的一段公案,有人认为这首《过魏都》不是指许昌,而是邺城。这也算一家之言。但笔者认为这首诗最起码应该是毛泽东、罗章龙在许昌构思的。诗言志,讲究有感而发,诗不是历史考证,用研究历史的方法谈诗又怎么能谈得通呢!许昌人相信这首诗是毛泽东和罗章龙在许昌创作的,我们完全可以从诗中感受到魏都遗址的苍凉气息。

    青年时代的记忆是最清晰珍贵的,何况毛泽东第一次到许昌时正是他追求真理,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年代,所以,毛泽东对许昌印象极为深刻。1950年9月,毛泽东的老同学、解放后曾任湖南省副省长的周世钊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经过许昌时,吟诗一首《过许昌》,呈送给毛泽东,希望得到指正或答和。诗不长,现录于下:
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
荒城临旷野,断谒卧斜阳。
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
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

    毛泽东当时没有答和,但他一直把《过许昌》留存在记忆里。1956年6月,毛泽东作《水调歌头·武昌》(发表时改为《水调歌头·游泳》),同年12月5日他对周世钊说:“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无以为答,今年游长江水,填了一首《水调歌头》,录陈审正。”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许昌给毛泽东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回忆。“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许昌永远定格在毛泽东的记忆里。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毛泽东

二、1953年,毛泽东再次来到许昌

    毛泽东第二次来许昌,已经是解放初期,此时和第一次到许昌的情景完全不同。毛泽东已成人民领袖,许昌古城也开始焕发青春,天空晴朗,荷花绽放。就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毛泽东又一次来到小城许昌。

    关于毛泽东第二次来许昌的时间,有人回忆说是1951年,有人说是1953年。我手头刚好有一本《党史博览》,上面刊登了一篇《毛泽东建国后的57次离京日期》,文中记载,建国初期三年里,毛泽东仅离京三次,第一次是赴苏联途中及返京途中在国内巡视;第二次是毛岸英牺牲后,中央安排他到石家庄作短暂休息;第三次是为了处理刘青山、张子善问题到天津。年表里记载了三次巡视活动中的每一天都很清楚,毛泽东没有到郑州以南。但在这份年表里清楚记载,1953年春节,毛泽东到长江中下游巡视,探询治理长江问题,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这次巡视活动从大年初一(2月14日)开始到2月26日返京,上面记载2月16日曾到许昌。《党史博览》是党史权威刊物,应该是不会错的。

    毛泽东一生酷爱历史,对三国历史非常熟悉。许昌作为汉魏故都,又是他年轻时亲自游历过的城市,想见见这里的领导,这恐怕是毛泽东最初的想法,但老人家没想到会在这里发现了一位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义出一段传奇的人物。“停车三分钟,发现了纪登奎。”这句话在许昌家喻户晓,我小时候就听到过许多版本。

    提起纪登奎,40岁往上的人都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他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是位理论、实践水平都非常高的国家领导人,可以说是一位风云人物。他当时是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年仅28岁。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纪登奎自然很紧张。毛泽东就先和他闲聊:“你知道关云长是哪里人?”纪登奎有些自豪:“我们山西人。”毛泽东笑道:“关云长是河南人,犯了命案,逃往山西。他也不姓关,路过潼关时,人家盘问他姓什么,他也不敢回答真姓,情急之中,一抬头,看见潼关二字,就随口说,我姓关。以后就落户山西,在那里造起反了。他和你恰恰相反,他是河南人在山西造反,你是山西人在河南革命。”

    听了毛泽东这段话,纪登奎轻松了许多。毛泽东与人谈话艺术很高,一是从名字上做文章,二是问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此打消对方的紧张情绪。在谈话中,毛泽东还特别喜欢听真话,听有水平有趣味的话。纪登奎就是因为敢讲实话,回答问题水平高而引起毛泽东注意的。毛泽东也因而发现了纪登奎,喜欢上了纪登奎。

    据传,在谈话即将结束时,毛泽东突然问纪登奎:“你挨过整吗?”纪登奎回答说:“我挨过两次整。”毛泽东说:“我挨过三次整,比你还多一次。整你是整对了,还是整错了?”

    “整错了。”毛主席笑道:“挨点整有好处。”又问:“你整过人吗?”“整过。”“整错过吗?”“也整错过。”

    毛泽东接着又大声问道:“你杀过人吗?”纪登奎稍一怔,马上答道:“杀过。剿匪、反霸,杀了很多人。”

    毛泽东追问:“杀错过吗?”

    纪登奎如实回答:“也有杀错的,那是情况紧急时发生的,我工作没做好。”

    毛泽东审视了一会儿纪登奎,脸上露出了微笑,为此人敢讲话、会讲话而高兴。从此,毛泽东便记住了纪登奎这位28岁的地委副书记,而这次谈话,也决定了纪登奎官海沉浮的一生,他的命运也紧紧和毛泽东连在了一起。

    纪登奎主要向毛泽东汇报了许昌的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并着重汇报了土改、治淮、抗美援朝、互助合作等工作,特别是许昌地区如何以宣传工作为龙头,带动各项工作开展的经验,引起毛泽东的重视。许昌当时是河南省的大地区,辖许昌市、漯河市、许昌县、鲁山、宝丰、郏县、襄县、叶县、舞阳、郾城、西华、商水、扶沟 、鄢陵、长葛、禹县、临汝等10多个县市,面积几乎等于一些小国。毛泽东听完纪登奎关于许昌工作的汇报后,非常高兴,也为在三国故都发现了纪登奎而兴奋。

    毛泽东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注意培养青年干部,纪登奎就是他亲自发现的一个。毛泽东熟读三国,多次引用三国人物论说人才。他曾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必须提拔青年干部。赤壁之战、群英会,诸葛亮那时27岁,孙权也是27岁,起事时只有十七八岁;周瑜死时才不过36岁,那时也不过30岁左右;鲁肃40岁,曹操53岁。事实上,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毛泽东喜欢28岁的地委副书记纪登奎也就不足为怪了。

    许昌也应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成长出纪登奎这样的历史人物而骄傲。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阳。
                   ——毛泽东

三、1958年毛泽东和许昌人民在一起。

    提起许昌,除了“三国名城”,“汉魏故都”以外,还有一个称谓,那便是“烟叶王国”。“烟叶王国”的雅号,便是毛泽东第三次来许昌时给起的,至今,许昌仍被称为“烟城”。

    毛泽东第三次来许昌时,正赶上大跃进。1958年8月7日,毛泽东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许昌。这一次毛泽东在许昌与当时的许昌地委领导人见面后,又转了襄县、长葛两县,这次毛泽东到许昌,不仅见了当时的地、县两级领导人,还和广大群众见了面。

    提起毛泽东第三次来许昌,我便想起著名国画家李琦先生画的传世名作《毛泽东走遍全国》。画面上,毛主席红光满面,手里拿着草帽,好像是刚从大田里回来,和大田里的农民一起享受丰收的快乐,正像当年一首民歌描写的那样,“毛主席走遍全国,山也乐来水也乐……”的确,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据《党史博览》刊登的《建国后毛泽东57次离京》一文记载,毛泽东这次来许昌是1958年8月6日晚,当晚毛泽东住在许昌,8月7日7时30分到襄县,13时至14时到长葛,然后回省会郑州。毛泽东这次主要是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农村视察,并提出“人民公社好”。

    1958年8月6日晚,毛泽东在许昌听完当时的许昌地委副书记马金铭(书记为赵天锡,正在农村开会赶不回来)、许昌专署专员王延太的工作汇报后,第二天清晨便驱车到襄县考察。据当时的襄县县委副书记刘熙民回忆:8月7日,东方刚亮,许昌专署公处副处长辛建同志找我来了,他高兴地说:“毛主席来了,已从许昌出发。”啊!伟大领袖毛主席来了!我激动得心要跳出来。毛主席的汽车正停在颍河南岸双庙乡郝庄村东的许南公路上,毛主席正在田野视察,我和辛建同志急忙迎上去。毛主席头戴草帽,身穿白衬衣和灰布裤子,脚穿半旧棕色皮鞋,神采奕奕,满面红光,健步走来。我迎上去,王延太专员把我介绍给毛主席,我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连连说:“毛主席好!毛主席好!”马金铭副书记要我好好向毛主席汇报工作,陪同毛主席视察。在三里沟乡梁庄村北,毛主席一下车,就被田间劳动的群众认了出来,大家惊喜万分,一齐拥上来欢迎。毛主席高兴地和群众握手。毛主席经过麦场,顺烟垄走进烟田,走过烟叶试验田又走上田间路埂,然后伫立四望,烟田一块连着一块,无边无际一派丰收景象。毛主席问专员王延太:“你们的烟叶好还是山东潍县的烟叶好?你们比较了没有?”王延太说:“现在,全国十二省烤烟会议在这里召开,他们说这里的烟叶不错。”毛主席满意地说:“在你们这里开会,你们的烟叶一定不错了。”接着,毛主席诙谐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毛主席的赞誉,鼓舞了千千万万的烟农,也使许昌以“烟叶王国”闻名于世。

    毛泽东喜欢同群众接触,这次在襄县毛泽东待的时间较长,和许多普通农民见了面。在小张村,社员张发祥80岁的母亲听说毛主席来了,急忙拉着孙子,带着儿子和媳妇一家人来看望毛主席。毛主席看到他们一家三代人,非常高兴,亲切地向他们问好。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历经清朝、民国两个朝代,今天受到人民领袖的接见、关怀和问候,百感交集,含着热泪领着全家高呼:“毛主席万岁”一时间,“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彻小张庄上空。

    写到这里,我的眼眶也湿润了,这样的场面在那个年代太普遍了,那种对领袖的热爱发自肺腑,是真实的情感宣泄。“个人崇拜”和“人民拥戴”,不是一个概念,尽管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人民依然热爱他,敬仰他。

    毛泽东接着又到长葛视察。据当时的长葛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胡大毛回忆,毛泽东在长葛县委第一书记吕炳光、副书记王连安的陪同下行至宗寨村田间拐弯路口时,因头一天大雨把路冲坏了,无法过去,王连安急忙下车说:“我去叫人修路。”毛主席说:“不要去叫人了,我们下车走过去。”毛主席下车沿着乡间小道,视察了一块40余亩的麦茬晚玉米,当他老人家看到长势茂盛、管理精细无杂草的玉米田时,风趣地说:“你们长葛无葛(竟无杂草)啊。”时值三伏,又是正热的午后1时,7尺多深的玉米地里又闷又热,毛主席挥汗如雨,衬衫全被汗水浸透了,但他兴趣甚浓,继续向玉米地深处走去。下午2时30分,毛主席乘坐的专列向省会郑州方向驶去。

    毛主席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在许昌停留过。但是,在以后的岁月里,毛泽东仍然多次巡视大江南北,当他路过许昌时,毛主席他老人家有什么感受,我们永远无法知晓了。但是,许昌人民相信,毛泽东永远不会忘记许昌这座城市。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

四、在合作化运动中,毛泽东亲自为来自许昌的两篇调查报告加按语。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毛泽东的一段名言,如今40岁往上的中年人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当年,成千上万个城市初中生、高中生都大多是这段话的实践者。这中间,也包括我和我的妻子,当年,我在禹县浅井公社插队,妻子在郏县王集公社插队,我们和同龄人一起在农村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段名言与许昌的关系,更没有想到,曾轰轰烈烈,牵动着千千万万家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竟在许昌。

    1956年,全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正在兴起,为了总结经验,毛泽东亲自主编,以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名义出版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亲自为书中的部分文章撰写编者按,河南省有六篇文章入选,其中有两篇出自许昌专区,并且两篇都有毛主席写的按语。

    第一篇文章是《许昌地区的办社辅导团》,“编者按”很简单,只有一句话:“这个经验很好,各地可以仿行。”顾名思义,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中共许昌地委在农村合作社运动中,为了贯彻“积极领导”、“全党办社”的方针,在1954年冬季和1955年春季,曾两次组织和运用有经验的老社员、社干部和积极分子,把他们组成办社辅导团,帮助合作社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和公社,进行建社和巩固公社的工作,效果显著。从文章里可以看出,许昌地区的合作社运动是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因而受到毛泽东注意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篇文章的题目是《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文章主要介绍了郏县大李庄乡在加快农业合作社的建设步子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反映出在办农业合作社时,缺少文化人,没有记工员、会计,各社都争识字的这一问题。为解决这个突出问题,乡里决定把7个没有升学的中学生和25个高小毕业生分到各社里,以便解决会计和记工员不够的困难。有感于此,毛泽东为这篇文章加了编者按:“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实事求是地讲,这个编者按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时已到了1968年12月22日,新华社在一则电讯中将“按语”中的一句话——“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和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起发表,由此在全国掀起了长达十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郏县大李庄人民公社因此改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朝拜“圣地”,许昌、郑州,甚至北京的知青蜂拥到郏县大李庄,涌现出薛喜梅这样全国著名的知青典型。

    尘埃落定,往事依稀,记得曾为许昌争光的这两篇文字的将越来越少。但,许昌不应该忘记。

凭阑静听潇潇雨,
故国人民有所思。
                  ——毛泽东

五、毛主席,许昌人民深深怀念您。

    毛泽东已逝世27年了,他的身影并没有因逝世而远去,相反,在广大人民心中却越来越清晰。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常访问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面发表“回忆毛泽东”、“想念毛泽东”的贴子很多,发贴子的不仅仅是老人,更多的则是中年人、青年人。他们在怀念什么?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新一代领导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一致的。因此,人民永远怀念毛泽东!

    我是越来越喜欢许昌这座城市,喜欢毛泽东曾3次光临过的城市。许昌有着独特的人文背景,既有南国的风情,也有北方的粗犷,这种独特韵味挥之不去,每一个长期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不管走过冰封大地的北国,还是走过繁华似锦的江南,只要你回到许昌,第一眼看到许昌笔直的街道,弯曲的小巷,你就会说,这就是许昌。许昌地处中原之中,所以它的包容性也很强。我小学中学的同学几乎有一半是外省人,他们大都是南下干部子弟,他们的父母一口陕西、山西腔,一口山东、河北音,但我的同学早已成为地地道道的许昌人,他们早已和许昌人一样爱喝胡辣汤、羊肉汤……

    许昌变得越来越靓了,楼更高了,树更绿了,荷花更艳了。毛主席,您还认识许昌吗?许昌人民永远怀念您啊!

    只有风,只有满城的荷花随风飘荡……

    (文中所引资料,均见许昌市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在此特向文章作者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