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为了农民工的明天

摘要:

   今年正月十六,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40多名农民工坐上开往北京的列车,他们和市职介中心签订了务工协议书,到北京做经警。正月十八,又有260名民工赴广州某外企打工。

    市职介中心主任王照民告诉记者,随行带队的工作人员把他们带到目的地办完手续后,把他们的名单交给市劳务中心设在当地的办事处,为他们分别建立个人务工档案。

    他们只是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一小部分。记者从市劳动部门了解到,从1992年至今,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129.44万人次,仅去年我市劳务输出总量就达到46.49万人次。这些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梦想和挣钱改变生活的热情,踏上了通往城市之路。他们有的已经在打工的地方安家落户,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也有的客死他乡,更多的则还是随着外出打工的大潮潮起潮落。

正规渠道 让人放心

    2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市职介中心。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两名外出务工人员的父亲,他们分别是尉氏县大马乡前宫村的过振梨和临颍县石桥乡藕河村的赵中正。一说到自己的儿子,过振梨就满脸笑容。他告诉记者,1997年他看到电视广告后就领着儿子来到了这里。当时就是觉得职介中心是劳动部门办的,让人放心,才从尉氏跑到了这里。儿子报的是经济警察,报名后,双方签订了协议书。儿子很幸运,不仅打工挣了钱,还自学获得了大专函授文凭。1999年,儿子又光荣地在北京参了军。现在儿子已经是中国武警总部的一名战士了。

    说起儿子赵杰,赵中正也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一下子拿出儿子好多张照片,让记者看。赵杰今年刚刚20岁,2002年下半年,通过市职介中心到北京做了经济警察。每次打电话,他总是告诉父亲,一切都好。父亲赵中正却总是放不下心,怕儿子是宽自己的心。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他终于来到北京看到了儿子打工的地方,场地、宿舍、食堂都和儿子说的一样,心总算放进了肚子。

    像他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王照民主任告诉记者,市职介中心成立于1994年,同时加挂市劳务市场管理办公室的牌子,成立以来,带领各级职业介绍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共向外输出农民工近百万人次。签订合同的劳务输出人员,从未被厂方拖欠工资或违规欺诈过。目前通过我市正规渠道输出的农民工主要到北京、广州、上海、福州等地。为了保证输出人员的权益不受侵犯,市劳动部门还在北京、广州设立了办事处。

劳动力市场 需要规范

    近年来,劳务输出工作越来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劳动力市场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2年,我市投资300万元,建成了500平方米市本级劳动力市场交流大厅,配置有11台微机、两台电子触摸屏和一部大型电子显示屏,开发的劳动力市场软件也已投入使用。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也建成了相应的劳动力市场交流大厅。2002年,我市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城市。劳动力市场在劳务输出中越来越发挥出积极作用。

    然而,综观我市劳务输出情况,不难看出,我市正规的劳动力市场还远远不能满足劳务输出的需要,这难免给非法职业中介机构以可乘之机。我市去年劳务输出总量达46.49万人次,许多农民工是依靠各级劳动部门和合法职介机构外出务工的。但也有一部分农民工是通过其他一些渠道,有的通过同村或邻村村民的介绍,有的通过找上门的人的介绍,有的通过厂家的招工广告,有的通过某些非法职业中介机构,还有的几个人一商量便背起行李闯外面的世界去了。有的人找到了工作,但不少农民工劳而无酬、权益受损,有的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002年年初,我市鄢陵县、许昌县等许多农民自发到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沟镇打工。他们通过人带人先后去了1781人,其中童工416人。由于缺乏劳动保护措施,出现了大量民工“苯”中毒,引发了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中5人中毒死亡。

    就在2月10日,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董永华接到一个自发外出打工人员的电话,这名外出打工人员说自己在广州一家职业介绍所交了费却没有找到工作,不知道该怎么办。董永华让他到我市劳动部门设在广州的办事处,看有没有办法。据董永华讲,这种求助电话他经常接到。

    市职介中心主任王照民告诉记者,就目前来说,我市合法的有劳务输出资格的职业介绍机构只有7家,而市区9家民办和社会力量办的职业介绍所是没有资格往外地进行劳务输出的。但由于目前我市劳务输出工作机构不健全,一些县市的乡镇没有建立相应的劳动服务站,造成我市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动,也使劳动力市场显得混乱。尽管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采取定期巡查、重点监察、举报专查等形式,严厉打击了非法职业介绍,但我市非法职介时有反弹。

政府重视 希望所在

    目前,农民工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第四部分,专门就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作了阐释和要求。各级政府的重视,将是农民工的希望所在。

    今年以来,农民工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各大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信息也上了黄金时段的电视新闻栏目。但从各地的信息中不难看出,各地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要求更高了。对上海等地来说,一般打工人员已经饱和,但对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打工者却有很大的需求量。而北京的需求中,则有70%的要求具有技术资格。

    这种信息既为农民工提了醒儿,也为职能部门如何服务农民工提出了新的要求。据市劳动部门的同志介绍,2004年,就业培训将是他们的工作重点,他们要帮助务工人员走“培训+就业”、“培训+创业”的路。

    市农业局正在起草农民工培训的规划。市农业局副局长陈宏敏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他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将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每培训一名农民工,转移出去之后,财政将给进行培训的单位100元的补贴。而对农民工的培训将进行引导性培训,即城市生活方式、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等基本技能的培训,职业技能的培训,岗位培训等。
据农业部门的调查推测,目前我市农民工接受培训的只有18%,取得技术资格证书的更少。而这离现代社会的务工要求差之甚远。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还会有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政府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已经为他们走出去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但能不能走出去,能不能走得好,还得靠他们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靠一技之长在城市赢得一席之地,将是他们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