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猴年,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能和龙、虎相提并论的就是“猴”了,但是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虚拟动物,虎又成为濒临灭绝的重点保护动物,只有猴子在大自然中生生不息。据统计,猴子的种类已发展到200多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正如人们所言“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呀!事实上,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猴子都表示了极端的喜爱。如明代的李时珍对猴子就这样描述:“猓然,仁兽也。喜群行,老者前,少者后;食相让,居相爱;生相聚,死相赴。”马克思也论证了人是从猿猴演变而成的、劳动创造了人的原理,成为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学说。其实,人与猴真是难解难分,同属于动物学中的“灵长目”。在全球4000多种哺乳动物中,约有300种能称为“灵长类”,这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最先命名的动物类群,意思是“众生之灵,众生之长”。灵长类动物包括各种猴子、无尾的猿以及我们人类自己。猴子和人在生物学上的相同性和人们赋予猴子身上的精神追求,使猴年的春节格外热闹和愉快。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猴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文化愉悦阶段,二是感官愉悦阶段。经济越发展,人类越弱化文化愉悦,对感官愉悦的需求越旺盛。透过猴子的眼睛可以看到人类对自己同伴的不尊重,这其实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我们往往只有透过野生动物的眼睛来反观人类,才能从这滚滚堕落的红尘中,偶然瞥见一丝的善良。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时代,“猴子”的形象曾经丰富了人类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在我国民间,“猴文化”类似于“图腾文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尊猴为“祖神”。藏族古称吐蕃,其先民以猴为祖图腾;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的克木人均崇猴,严禁捕捉和食用;广西南丹县的瑶族人称其始祖妣为“母猴”;汉族人居住的广大中原地区,也不难找到崇猴、敬猴的痕迹。最典型的如在河南淮阳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人祖伏羲朝拜庙会上,大量出售一种叫“人祖猴”的泥塑玩具,造型犹如一尊神,头戴冠冕,威严庄重,被当地人尊崇为人类始祖偶像。此外,猴子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几乎无处不在,成为民间艺术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比如,人们为祈求平安,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家炕头上的 “护娃猴”;三门峡、陕县一带古渡口上的“护航猴”;陕西、甘肃、山西一带拴马桩上的“避瘟猴”,贺寿之神“抱桃猴”,祈求功名的“马上猴”等。在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描述的孙悟空了。吴承恩塑造的这个“美猴王”,神通广大,上可通天,下可入地,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护送大唐高僧西行天竺取经,一路降妖伏魔,不怕困难和委屈,历尽艰险进入天国的故事被广泛流传,孙悟空成为劳苦大众心中驱除邪恶、祈福求安的“保护神”。当人们的理想与封建统治发生矛盾时,孙猴子大闹天宫的造反精神,成为庶民百姓宣泄不满情绪的精神平衡剂。
在舞台上和艺术创作中,猴子的形象更是多如牛毛,比比皆是。取材于《西游记》的“猴戏”,在中国地方戏曲中形成一个门类。宋、明以后民间流行一种木版水印画,清以后称年画,多以戏曲故事为题材,批量印刷,流行大江南北,其中以“猴戏”为主题的占了很大比例。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人们征服自然的信心不断膨胀,手段不断拓宽,常常过分陶醉在对自然界征服的胜利之中。猴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实用化,人类不停地把我们的同类当“猴”耍。比如,在国家倡导的假日经济里,猴子是马戏团和耍猴人最得意的“明星”;经过训练的猴子,可帮人类从事许多简单的工作,诸如放牧,采摘果实,传递信件,有的甚至学会使用汤匙给卧床病人喂食,开冰箱取饮料,开关电灯等等。1961年1月,以高科技发达著称的美国,把一个名叫“海姆”的黑猩猩作为实验品,放在美国“水星号”宇宙飞船上,以时速5000英里的速度搭载着这位“冒险家”进入太空,比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俄国人尤里·加加林还早3个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把猴子当成服务的工具后仍不满足,对猴子变得更加贪婪和自私。在我国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有人竟然喜欢把猴子的肉当成美味摆上餐桌。更有甚者,把猴子的头固定在餐桌上,不顾猴子凄惨的哀求,当场用锤子砸开猴子的脑袋,然后津津乐道地活吃猴脑,美其名曰吃啥补啥,据说还是招待贵宾时的一道名菜。我真的不敢想像那些衣冠楚楚的吃客面对脑浆迸裂的猴子有什么样的心情和胃口!殊不知对猴子的残忍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残忍。其实,猴子被人类限制在动物园、铁笼子内、餐桌上,人类被限制在城市的围墙、钢筋水泥的森林内、物质金钱欲望的火焰中,命运是一模一样的结局:不快乐或死亡。
猴年回望,我感到猴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由文化价值、精神寄托退化到实用价值,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悲哀。当人类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心胸变得狭窄,往往迁怒于无辜的猴子或其他动物。比如当今艾滋病困扰全球,染病者有4000多万人,人类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却又说是猿猴惹的祸。人们也不想想,这原来生活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招谁惹谁了(同样的灾难也降临到果子狸身上,当SARS病毒袭击人类时,广东省就下令捕杀所有的果子狸)。即使它们是艾滋病毒、SARS病毒的携带者,如果人类不去抓它们、吃它们,怎能染上它们的病?其实,动物的爱、希望和恐惧与人类没有什么两样,有时动物的爱比人类还要轰轰烈烈,如为爱生死相许的大雁就让人类发出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千年感叹,可人类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态度往往对它们过于蔑视。但我们要记住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早就发出的警告:人类根本不是万物之冠,因为每种生物都与之并列在同等完美的阶段上。
说到底,人类只是地球生命中普通的一分子,人与动物的关系,最终将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只有善待自然,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珍爱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