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下旬,我市书法作者备战近一年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以下简称“八届国展”)结果揭晓,除市书协主席刘绍典的作品入展,张宏伟的作品获奖外,其他近50幅作品与入展无缘。也许与其他地市相比,这一成绩并不逊色,但这样的结果却大大出乎许昌书界的意料。按往常的成绩,作为书法大市的许昌,几幅作品入展应该没有多大问题。这样的结果让不少作者惊呼:许昌书界遭遇了滑铁卢。果真如此吗?
许昌市书法家协会成立于1982年,书法普及工作一直做得很好,但在1995年以前,我市书法创作水平整体呈金字塔结构,优秀的作者少,大多数作者处于一般水平。1995年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后,许昌的情况大为改观。当年,许昌取得了不同寻常的佳绩。六届国展入展作品400件,河南省40件,许昌4件。这令人瞩目的成绩标志着许昌书法创作的飞跃,也确立了许昌书法在河南省的地位。几年来,在市文联、市书协和书法同道的共同努力下,许昌书法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书坛参加人数最多、评审最严格、档次最高、最具权威的三大展(全国书法界展、全国书法中青展、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中,我市共有44人次获奖,另有30余人次在全国“真草隶篆”单项展中获奖。而在河南省书法“千百工程”墨海弄潮展中,我市书法名家刘绍典、张宏伟、程丽平、陈桂春入选并出版作品集。在对书法艺术的切磋、交流中,我市书法爱好者不断涌现,一些新人脱颖而出,逐步形成了一支拥有国家级会员13名、省级会员160名、市级会员200多名实力雄厚的书法创作队伍。在书法传统上,他们更多继承的是雄浑博大的一面,与我省粗犷大气的“中原书风”颇为接近。
然而,在沿着这条创作之路孜孜以求,在对“八届国展”满怀信心的期待中,许昌书界却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境地。记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到了书界的隐痛,但也明显感觉到,这并非是许昌书界的滑铁卢,记者感触更深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痛定思痛是反思。
2月24日,记者采访了许昌市书协主席刘绍典和副主席陈桂春。自2002年11月当选为市书协主席以来,刘绍典一直在整理自己对我市书法发展的思路,那就是尊重老年作者,依靠中年作者,培养青少年作者,把新思想、新思路注入书法创作中。只是这种思路在调整的过程中离现实还有一些距离。在刘绍典看来,变是迟早的事情。他告诉记者,省书协一直强调的“不进则退”,实际上就是要求书法变,在他的理解中,进步慢实际上也是退。“‘八届国展’是中国书协换届后的第一个大展,”绍典告诉记者,“恰恰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的思路没有调整到位。”这也许是他作为市书协主席的一点儿遗憾。“变,并非只是为了迎合评委的审美取向,变更多的是创新,是为了形式的多样、风格的多样,最终还是对书法艺术的回归。”他告诉记者,“除了我们无法左右的因素外,我市选送的作品大都是八尺大条,形式比较单一,虽追求风格雄浑,但也未免单调,容易引起评委的审美疲劳,这不能不说是这次大赛成绩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还着意谈到了在这次大赛中获奖的张宏伟。他对张宏伟的获奖非常肯定,也对张宏伟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其不断自我调整,吸纳与抛弃并行不悖非常赞赏。在刘绍典看来,也许正是因此,张宏伟形成了其流畅典雅、不激不励的风格,也才能在这次大展中独领风骚。
以隶书见长的陈桂春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书法创作会经过一个火燥的阶段,但最终会回归。比如隶书就要回归于汉隶的典雅,也许这便是孙过庭《书谱》所说的“既知险绝,复归平正”。
作为“八届国展”我市唯一的获奖者,张宏伟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这次大展,也许他体会更深,因为在大赛前他已经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了调整。他告诉记者,2003年他的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书法兰亭奖以后,他就感觉到书法创作更应该追求稳、静、雅。他刚开始习书时对王铎的大草投入过很大的精力,但后来他进行了调整。他告诉记者,明清大草、魏碑大楷,气势磅礴,但精美的小手扎可能比八尺巨幅更有竞争力。也许这也是他此次选送册页的原因。实际上,他轻松的几句话实践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的重新取舍,其中必定有难以割舍而又不得不忍痛割舍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超越。在交谈中,他特意把“八届国展”获奖候选作者文化复试的评分标准告诉了记者。
原作90分,现场创作8分,文化素质2分。在文化素质中,书法常识和古汉语知识1分,古诗翻译1分。
他告诉记者,书法作品的起打分是95分,由此看来影响名次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素质。
从“兰亭奖”开始,“八届国展”是第二个把文化素质测试作为考核项目的大展。张宏伟把这个信息告诉记者,很明显,他想说的正如他正在做的,书法不只是技艺,只写字不读书不行。正如许多书法大家所说的,书法最后拼的是学问。
“八届国展”从某些方面确实给了许昌书界一些反思,比如这次参赛作品形式单一等等,这些也正是许昌书界最明显的缺憾。而一些作者不重视文化素养的积淀,太过急功近利,也迟早会凸现这样的结果。而在书界自身正在求变的时候出现,倒给我市的书法艺术创作指出了一条思“变”之路。许昌书界应该说功力厚实,人才济济,但“八届国展”的失利也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记者并未感到有遭遇滑铁卢的阴霾,也许正是书界人士痛定思变的勇气还在,对自己实力的信心还在,那么变的希望便在。
作为书协主席,对“八届国展”刘绍典可能思索得更多,不光是对自身,更多的是对许昌书法创作的发展。他告诉记者,痛定思痛实际上求的是一个“变”字。下一步要进一步确立风格,要在创作手法、创作幅式、文字的选择上更新求变。要进一步提高书法作者的文化素养,今年一定要搞一些与书法创作有联系的美学、文学方面的讲座,把提高文化素养放在头等位置。还要把新的创作手段、新思想、新思路吸取过来,要让每位书法作者都认识到读书、写字、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同时还要引导作者在作品中注入新的创作思想和手段,吸取省内外书法名家的成功经验,用来弥补我市作者创作手段的空洞。
也许让许昌书界有勇气面对失利的还有许昌浓郁的书法创作土壤。那里有一批对书法创作充满热情、愿意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作者。它让人对许昌的书法创作前景乐观,也让人有勇气面对失败而不气馁。这支队伍还正在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刚刚成立一周年的尚集镇书画村,已有600多名会员紧随其后,尽管书画村以群众文化的形式出现,但也是新人辈出。青年作者计怀友的作品刚刚入选全国第三届行草书法展,18岁女孩李芳去年已成为省级书协会员。长葛书法作者则在书协副主席刘迎春的主持下成立了书法沙龙,他们以河南书法界对书法点评的一贯作风,只指缺点,不论成绩,以此来推动自身书法创作的不断超越。而在书协副主席程丽萍的培养下,一批20多岁的年轻人也正在积蓄着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