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剧(片)3部
电视散文《花乡听韵》编剧:谢玉好 许昌市文联
该片以新时期花乡农民一天的劳动生活为内容,讴歌了在奔向小康目标的进程中中原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全片以“听”为切入点,以古典咏花诗词贯穿其中,使全片形成了结构严谨、文辞优美、画面清新、动静相宜的艺术风格,达到了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良好效果。该片获河南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电视戏曲《颍河村》 编剧:齐飞 禹州市委宣传部
该剧根据我市领导干部学习的好榜样——禹州市范坡乡科技副乡长韩新安同志带领全乡人民转变观念、调整种植结构、走共同富裕道路过程中可歌可泣的事迹创作而成。作品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郁,是一部新时代的颂歌,在去年被中央电视台11频道作为向党的82周年献礼片播出。
电视连续剧《海水苦·泪水甜》 许昌电视台
这是一部集恋人情、夫妻情、母子情、兄弟情、乡情、友情之大成的电视剧。它情节曲折复杂、细节精彩纷呈、人物鲜活生动、故事感人至深。描写了青龙湾渔民老海婶子及三个儿子坚忍不拔、富而思进、依靠科技、劳动致富的故事。剧中人的人文品格在各种矛盾碰撞中得到了升华,以全新手法演绎出新时期农民全新的精神风貌。
二、戏剧3部
越调《灞陵情恨》 编剧:马炎心 许昌市越调剧团演出
该剧通过一对恩爱夫妻,因贪色之徒和贪财之婆一手制造的假简帖而引发的婚变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以及轻信、猜疑造成的失误、痛苦和家庭悲剧。该剧舞台呈现清新、明快、流畅,剧情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给人们以赏心悦目之感,显示出对传统戏曲模式的继承和大众意识的追求。该剧获河南省第八届戏剧大赛银奖,截至目前已先后演出200多场。
小戏曲《金梅争艳》 编剧:马炎心 王亚菲 鄢陵县豫剧团演出
该剧通过发生在鄢陵县姚家花园农村,一个带有浓郁生活情真的故事,反映了当代农村在调整种植结构后,农民的致富愿望、种植观念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该剧获河南省第七届农村题材戏曲小品大赛编剧、导演和表演二等奖。
现代豫剧《花花娘》 禹州市豫剧团演出
该剧表现了一个农村妇女花花娘,心底善良,却早年丧夫,含辛茹苦拉扯两个儿子成家立业,谁料两个儿媳却尖酸刻薄、虐待婆母,女儿花花为使母亲摆脱苦海,想方设法,成就了母亲“黄昏恋”的故事。
该剧突破了传统习俗观念,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歌颂了尊老爱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截至目前,该剧已先后在省内及安徽、陕西、山西、新疆等地演出156场。
三、广播剧3部
广播剧《惊蛰谷雨天》 编剧:牛长建 葛国桢 许昌人民广播电台
该剧通过讲述豫东平原杨树湾村民主选举村干部的故事,反映了广大农村推进基层政治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的可喜景象和农民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作品故事生动,人物鲜明,音响效果的巧妙处理使时空转换贴切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该剧获河南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广播剧《好人秦友三小传》 编剧:石佳 李同善 许昌县广播电台
这是一部描写基层干部的作品。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出版社编辑秦友三在扶贫救灾中的激情与麻木、正气与歪风、坚守与苟且的碰撞,不仅闪现了时代精神的火花,同时也鲜活了人物。本剧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背影,更体现了创作者对人的理解和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怀。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良好反响。
广播剧《走进坷垃垛》 编剧:郭金锋 禹州市广播电台
该剧根据全国十大再就业先进群体之一原禹州市百货大楼下岗职工再就业先进群体承包荒山,二次创业的动人事迹而创作,弘扬了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开拓了广阔思路,树立了学习榜样。故事真实生动,人物形象感人,播出后社会反响良好。
四、歌曲5首
《人民公仆》 张同 词 谢建中 白冬林 曲 许昌市文联
作品用朴素、优美的旋律,以基层干部落实“三个代表”深得民心,熟知老百姓的冷暖和甘甜为素材,歌颂了党的干部的光辉形象。曲调多处采用地方戏音乐风格,较好地运用了中西音乐技巧的结合,受到社会的好评和认可。作品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推荐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获河南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河南省第九届歌曲创作一等奖。
《情深意厚》 贾宏宇 李凤英词 王文亭 曲 长葛市委宣传部
该作品主要反映“三个代表”驻村工作队深入群众,为农民排忧解难、办实事好事,受到广大农民群众欢迎这一事实,深情表达了广大农民群众对驻村工作队员的喜爱和赞誉之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歌曲先后在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出,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好日子唱着过》 王晓思词 宋军 曲 许昌市群众艺术馆
歌曲讴歌了进入新世纪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表现了“国运昌盛百姓乐”的欢乐情绪,由老百姓的口头语“唱着过”,作为情绪抒发点,从歌颂身边生活的变化,推演到歌颂中国的繁荣富强。旋律采用民间音调,突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作品主题鲜明,体现了时代精神。
《中华之声》 李川 亦空 词 王根灿 曲 魏都区委宣传部
这首歌曲以磅礴的气势,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风范和振兴自强的拼搏精神,曲调运用了现代音乐技巧,感情真挚大气,旋律优美流畅,唱出了新世纪磅礴的中华之声。
《中原颂歌》 立辉 词 李世勋 曲 许昌县委宣传部
该作品通过对中原的歌颂,充分展示了母亲河——黄河哺育下的中原大地的壮丽山川、历史变迁和锦绣前程,从而更加激励中原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建设中原的信心和决心。歌曲思想性强,地方特色突出,曲调采用了河南豫剧的音韵,突出了河南地方特色,是一部较好的音乐作品。
五、理论5篇
《喜看党建进社区——许昌市实践“三个代表”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调查》
作者:石明臣 范廷僚 郭宗科 许昌日报社
这篇调查报告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集中反映了我市以社区党建为突破口,全面搞好党的建设的创新意识和开创性工作。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价值,对各地城市党建颇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该作品获河南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特色农业产业化带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功探索——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调查思考》
作者:周汉涛 郑保金 郑燕杰 鄢陵县委宣传部
这篇调查报告主要围绕许昌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探索,实行反租承包,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中实行公司制运作、企业化管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文章中关于土地流转反租承包、用工业理念抓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与市场建设相配套的做法和经验,对全国特色农业产业化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还是那片土地——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调查》(理论电视片)
作者:孙运民 李海彬 杜建伟 徐 飚 李英娜 许昌有线电视台
2001年9月许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全省率先被科技部批准为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许昌市通过园区建设实践,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经济机制,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增收模式的双重变革。该作品作者通过深入基层调查,以事论理,层层递进,论述了许昌在园区建设中探索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取得的丰富经验,对当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文化”风来满眼春——长葛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调查》
作者:朱恒宽 长葛市委宣传部
如何使广大农民在经济致富的同时“精神致富”,由低水平的小康向全面的小康发展,文章从长葛市举办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说起,深入探讨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了发展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和重大意义,文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充分反映了群众的意愿和文化需求,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关于我国书业界品牌形象的思考》
作者:李保金 许昌县新华书店
图书发行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我国书业界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图书出版发行工作的新途径、新措施,认为为使出版发行行业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知识信息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所提出的观点和措施比较新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受到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和专家的好评,获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理论研究年会入选作品一等奖。
六、新闻5篇
《真情无国界》电视专题片
作者:孙运民 李海彬 尚东明 应杰 齐冰 贺奎 许昌有线电视台
本片讲述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前苏联人姚安琦赡养中国养父母的动人故事。通过姚安琦的传奇经历,讴歌了人类穿越时空、跨越国界、亘古不变的美德情感。该片题材独特,制作精细,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精品力作。本片获河南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2年度河南省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三等奖。
《战地党旗分外红——许昌市实践“三个代表”抗击非典纪实》
作者:范廷僚 贾巍强 王春生 许昌日报社
该作品站在全局高度,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人民抗击非典实现“疫情无扩散、病人无死亡、医护人员无感染”的全过程。文章立意高远、信息量大、穿透力强,同时注重“三贴近”,不失为一篇通讯佳作。
《让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记河南省许昌市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
作者:崔志坚 尹志明 魏都区委宣传部
党的十六大把“先进文化”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党章。许昌市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的创办,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而成为切实让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的精神纽带。此文先后在《许昌日报》、《河南日报》、《光明日报》一版位置发表,中宣部派调查组专程到许昌新华书店调研,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认为“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读者俱乐部不失为一种好形式、好载体”。
《夸夸咱们的工作队》广播专题
作者:牛长建 裴秀菊 闫敏霞 赵军伟 葛国桢 许昌人民广播电台
“三个代表”驻村工作队进村后,知民情、贴民心、解民忧,为群众办实事,受到了农民的由衷称赞,他们将工作队的事迹编成戏词传唱。本专题充分发挥广播优势,运用农民语言、新颖的创作手法,真实再现了驻村工作队给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该作品获河南省2001年度广播新闻奖和全省首届机关干部驻村工作好新闻奖。
《手持长缨缚苍龙——襄城县抗击非典纪实》通讯
作者:于自奎 谢银汉 赵俊娟 襄城县委宣传部
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襄城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筑起一道抗击非典病魔的铜墙铁壁,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此通讯较好地报道了襄城县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谱写的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时代赞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