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笔耕墨耘 硕果盈枝

——序朱巍新闻、文学作品集《魔风》

摘要:

    专家、学者、哲人的伟大和高明之处在于:他们往往善于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或者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便能把比较深奥的道理或者极为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有豁然开朗之感。
比如,为了说明事物的复杂性,为了启发青年人树立良好的学风,为了讲清相互讨论、切磋琢磨的重要性,俄国教育家加里宁在一次给青年人演说时,讲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是马克思主义者,就应该具体地来对待生活上的每一现象。大家相互讨论,这当然能更好地把问题分析清楚。当你独自阅读时,你们只了解到一面,即令了解了三面,还是没有了解到第四面。终于把四面全都了解了,哪知这东西不是一个正方形,而是一个立方体,却总共有六面。所以同旁人一起来讨论,便能把思想磨炼深刻,便能使它丰富起来。”(《论共产主义教育》)

    我是20岁时读到这段话的,印象深刻极了!

    40多年来,这段话一直启迪我,提醒我甚至警示我: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切忌简单化、片面性!切忌把有六个面的立方体误作只有四条边的正方形!还有,切忌把有无数个面的多面体误作只有六个面的立方体!——在我多年的新闻生涯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这一启迪、提醒和警示太重要了!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者称作是对新近发生的变动的传布。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为地把许多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了;作为客观事物反映或传布的新闻,在思维模式上也大多习惯于非白即黑、非好即坏、非对即错式的直线思维和单线思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和经济成分构成的多元化,引发了认识和反映的“面面观”。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新闻文坛涌起一股巨浪,犹如排山倒海,那便是透视式、扫描式、全息摄影式的“深度报道”的产生,并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出现。

    那段时间,我正在河南日报社总编室工作。夜里在选稿定稿时,不时为记者所写的这类新闻作品兴奋、激动,甚至拍案叫绝!

    在河南日报社的记者队伍中,能够接二连三地推出这种“面面观”式的“深度报道”者,朱巍算是佼佼者之一。那时他还年轻。我是先认识他的稿子,而后才和他相识的。他的体魄修长,面容清瘦,有如阳光下一株挺拔而潇洒的翠竹。他的浓眉间掩藏着独有的机敏、睿智乃至狡黠。他的文章有如其人。特别是他发表在1986年5月6日《河南日报》上的那篇《一家小厂的风风雨雨》,似乎是《河南日报》上发表最早、最具特色、最有光彩的一篇“深度报道”,因而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讨论!

    后来,为了进一步扩大“深度报道”的影响,为了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提供学习、参考的资料,也为了给新闻理论工作者提供研究、探索的方便,1988年我从全国报业媒体上精选了一本全息摄影式新闻作品选,书名为《记者的多维思考》,计33万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朱巍的《一家小厂的风风雨雨》,便是入选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继《一家小厂的风风雨雨》之后,朱巍的这类成功之作便一发而不可收!尤其是大约在一年之内连续围绕“魔”字做的文章,诸如《魔市》、《魔球》、《魔线》、《魔风》、《魔券》等,以及虽然不带“魔”字却依然具有“魔力”般引人关注、发人深思的“深度报道”,简直让人着了魔似的感到琳琅满目,眼花缭乱!

    朱巍,因此一下子巍然脱颖,拔尖而出!

    朱巍的这些作品,大体体现了当时“深度报道”所具有的一些显著特征,即: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社会舆论的“热点”和“难点”,是改革大潮中新旧体制相互摩擦和撞击所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所采取的手法都是对复杂的事物作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描绘,既反映其“正像”,又反映其“反像”,而且把事物当作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的透视,而不是当作一个凝固的物体作表象的反射;记者的思维是跳跃的,往往时空不受拘束,叙议不拘一格,纵横追踪剖析,思辨色彩很强。

    十多年过去了,这类新闻文体不仅一直风靡我国整个报业媒体,而且广播、电视乃至网络媒体,也都在娴熟地运用,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河南卫视的《中原焦点》、《沟通无限》等,运用的都是这种多维思考的模式。在今天看来,这好像是很平常的事了。但在十多年以前,作为一个年轻的记者,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一新闻文体,连篇累牍地推出有姿有色、有滋有味,有力度、有深度的佳作,却是难能可贵的,而朱巍做到了!

    最近,朱巍同志拟把自己的新闻作品结集出版。他把即将付梓的文稿拿来,让我当第一读者。我打开目录,跳进我眼帘的第一辑稿子,便是以《一家小厂的风风雨雨》为代表的那组“深度报道”,于是引发了我以上的回忆、联想和感慨。

    十多年前,朱巍的新闻写作已经跃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此后,十多年又过去了,他一直在艰苦而勤奋地进行着探索和攀登,自然又有了长足的提高和进步。如今,他肩负着河南省委《党的生活》杂志总编辑的重任。他笔耕墨耘的累累硕果自然是辉煌的!但是,当我手托他这部沉甸甸的书稿的时候,我还是意外地感到惊讶了:一是没有想到他竟有这么丰厚的积累,其作品经过精选依然如此洋洋洒洒;二是没有想到他写作的路子这么宽,除消息、通讯、特写、札记、评论、论文和报告文学等与新闻关系密切的文体以外,他还写了不少诗和散文诗,还是一位激情满怀、文采洋溢的诗人!

    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邓拓同志生前曾热切地倡导“杂家”,而且他本人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他25岁当晋察冀日报社的社长,30岁当人民日报社社长,曾撰写过几百万字的社论,是著名的政论家,同时他还是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清史专家、书法家、鉴赏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楷模。今天,朱巍的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写作的刀、枪、剑、戟、棍、椎、斧等,掌握得越多,玩得越熟,笔耕的丰收几率才越高!

    在朱巍的作品选《魔风》开印之前,我有幸先睹为快,并遵嘱写了一点儿蜡味文字,聊为之“序”。——此“序”仅仅有开幕的作用,书的“幕布”拉开之后,大戏要靠正文来唱了。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