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传统的烧窑材料是煤,由于烧煤时温度不易控制,历来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不解决钧瓷的烧成工艺,钧瓷生产就很难有新的突破。1993年初,钧研所技术员、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毕业生苏子欣提供了景德镇用液化气烧制陶瓷的最新信息,并提出了用液化气烧制钧瓷的大胆设想。这一思路引起了钧研所所长赵学仁的高度重视,他迅速组织阎夫立、任星航、冀德强等一批业务骨干成立攻关小组。他们认真借鉴国外陶瓷先进的烧成技术以及景德镇的最新研究成果,反复研究宋代双火膛窑柴烧钧瓷和倒焰窑煤烧钧瓷的原理,又到郑州液化气站等部门请教有关液化气的知识。反反复复,上上下下,甘苦备尝,艰辛历尽。1994年3月,当那座仅4立方米的液化气窑炉终于将10多件釉色莹韵、图案独特的钧瓷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多少人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花!这一年多的努力对于钧瓷本身来说,实际上是一次革命啊!用液化气烧制钧瓷的成功,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消除了环境污染,更有效地提高了钧瓷的成品率。尽管现在随着液化气的普及和使用,我们已很难感受到它对钧瓷业产生的巨大影响,钧瓷由柴烧到煤烧经历了800多年,而液化气从研制、推广到普及,也仅十几个年头,但它对推动钧瓷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影响将会久远久远。
液化气的推广使用不仅解决了钧瓷的烧成问题,“钧不盈尺”的问题也迎刃而解。过去之所以有钧不盈尺之说,是在形象地表述烧成大件器物之难,其根本原因在于煤烧的窑炉气氛不易控制,因而窑炉的高度受到限制,不仅成品率极低,而且很难烧成大件器物。液化气窑炉的普及为钧瓷个性的张扬,为钧瓷造型的随心所欲提供了可能。1997年香港回归时,凝聚着河南9760万人心愿的《豫象送宝》就是钧瓷研究所利用液化气窑炉烧制的杰作。这对高1.997米特大花瓶,整体以红为主,红中泛紫,紫中透蓝,窑变形成的自然图案,近看如紫荆盛开,情满香江,远看似山岳雄壮,万象更新,无论从意象、造型、工艺、烧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当代钧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当我们在探索钧瓷研究所的发展轨迹时,不能忘却一个对钧瓷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那就是钧瓷邮票的发行。当时,随着钧瓷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一些对钧瓷情有独钟的人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早在1985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在河南举行年会时,就曾提出了发行钧瓷邮票的建议,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出版了一套钧瓷明信片。钧瓷研究所成立不久,就将邮票发行工作纳入了工作日程,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1995年,禹州市委、市政府组织钧研所、邮政局等相关部门拟订了申办的具体方案,时任省长的马忠臣亲自给邮电部长写信,许昌市委的主要领导也专程赴京面见当时的吴基传部长。正是由于有了“官方”这个强大的政治背景,钧瓷邮票的申办发行工作才得以顺利实施。1999年4月8日,在钧瓷研究所隆重发行的这套钧瓷邮票,是中国五大名瓷中所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是继磁州窑、龙泉窑之后,第三组冠以“中国陶瓷”名义发行的邮票。
-----------------------------------------------------------------------------
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民营钧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壮大,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挑战,怎样继续彰显自己的“官窑”作用,成了钧瓷研究所新领导班子必须面对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
时间到了2003年3月,钧瓷研究所新的领导班子产生。所长张金伟是个从乡镇党委副书记位置上过来的年轻人。与前任所长相比,无论是资历还是所处的现实环境都有很大的距离。此时,钧瓷研究所早已名声在外,其骄人的业绩人们已耳熟能详。而民营企业也在实现着跳跃式的发展。孔家钧窑通过钧瓷生产完成了原始积累后,已开始向多元化的产业迈进;荣昌钧窑借助亚洲博鳌论坛这个通向世界的舞台,已把钧瓷的文化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就是诞生不久的王府钧窑,也打着钧瓷文化研究的旗帜,逐步彰显出自己的活力。而此时的钧瓷研究所在为自己的“官窑”身份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在独自品尝着机制不活久酿的苦果。那时,一批较有影响的业务骨干相继离去,钧瓷研究所多年研究的成果已无密可保。
而此时的张金伟却十分清醒地认为,钧瓷研究所最大的优势还是自己的“官窑”性质,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尽快盘活“国有”这块巨大而他人又无法比拟的资源,继续突出自己的龙头地位。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八个字:研究、博物、旅游、服务。为祖国各地热爱钧瓷或不熟悉钧瓷的人们提供一个推介与宣传的平台,为禹州市的钧窑厂家搭建一座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为每个生产窑口提供最新的造型和研究成果,一句话,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对钧瓷文化的弘扬与提升,服务就是对自己龙头作用的最好体现。
钧瓷研究所是禹州市委、市政府宣传钧瓷的一个主要窗口,扮靓这个窗口成了钧瓷研究所新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工作。现代钧瓷陈列大厅、钧瓷历史沿革陈列厅,把钧瓷作为博物、研究、欣赏为一体的整体改造计划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全部实现,并顺利通过国家3A旅游景区的验收。能完成这样一个超过百万元的项目,按照张金伟的话说是沾了钧官窑的光,没有这块牌子,资金的筹集就很难快速实现。但这也凝聚了一个年轻人的智慧,没有把“官窑”当作包袱,而是将其实实在在变成了财富!
“官窑”本身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新领导班子的思路豁然开朗起来。宋钧官窑创造出了如此丰富如此灿烂的钧瓷文化,不正是凝聚了民间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吗?如今,为何不利用钧官窑这个宽阔的平台,来集中展示中国最优秀最辉煌的钧瓷文化呢?2003年10月26日,应该是中国钧瓷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在钧瓷研究所和神垕镇政府的具体协调下,孔家钧窑、荣昌钧窑、王府钧窑等20多个知名窑口的精品汇集在了宋钧官窑近千平方米的钧瓷展览大厅。那近千件造型各异、釉色独具的精品钧瓷,有的清新明快,婀娜多姿;有的古朴端庄,莹凝厚重;有的大气恢弘,意境高远。这不仅仅是中国现代钧瓷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为世人更好地把握中国钧瓷发展的脉络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为各个窑口搭建了一座打破门户之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的桥梁。展览历时一个多月,先后接待游客数万人。这样大规模的、站在整个钧瓷行业的高度去宣传钧瓷,是禹州历史上前所未有的。5月12日上午,著名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韩美林专程来到钧瓷研究所,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钧瓷研究室的挂牌仪式,当他看到几十家窑口的当家人齐聚宋钧官窑,发出了要共同振兴钧瓷的呼声时,他竟热泪盈眶,大声疾呼:“我要和禹州人民一起把钧瓷推上去!”
当然,作为钧瓷研究所,最本质的任务还是要拿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当好探索钧瓷艺术继承与创新的领头羊。为此,他们充分运用宋钧官窑的独特优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传统钧瓷器型以古朴端庄为美,而现代人又以新奇、夸张,能引起无限遐想的造型为尊。张金伟与副所长冀德强就将手拉坯、印坯、手工盘泥等传统工艺与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设计的造型相结合,将传统钧釉的莹润与现代钧釉的明快相融合,同时对窑炉在工艺上进一步更新。2003年8月,在中国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上,钧瓷研究所创作的《秋之获》获得金奖;当年9月,在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示会上,他们选送的《葵式花盆》和《鼓钉洗》又获得传统工艺品金奖。
据了解,我国政府这次将“中国古瓷窑址”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共有3家,全部在河南省境内。他们是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禹州钧台钧窑遗址和巩义黄冶唐三彩窑遗址。这3处窑址不仅同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都曾是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客观地、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从这3个窑址发现挖掘的时间,还是从古窑址的恢复与保护、工艺流程的再现与发展,以及各个瓷种在当今社会上的影响,宋钧官窑都是最早和最好的。这里既有前人心血的凝聚,更有后人汗水的汇集。历史证明,宋钧官窑是一座令国人瞩目的历史高山;历史也将证明,有了钧瓷研究所的不懈努力,当代钧瓷会更令世界瞩目。因为他们一直在为中国的钧瓷事业呐喊助威,加油助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