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数十年伴我成长最有裨益的事,莫过于读书了。
按常理,在上世纪70年代中叶饱受“十年动乱”之苦的偏僻乡村里,一个十四五岁只读完两年初中就辍学、务农的村野青年,除了脸朝黄泥背朝天的劳作外,是不会有其他出息的。然而,在艰苦的岁月里,由于受家父的教诲,农忙之余,我比村里的同龄人多读了几本书,便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有幸出人意料地迈进了大学的门槛。读书,改变了一个农村青年的命运。
回顾在乡间务农的少年时光,我的知识大多是在阅读中获取的。印象最早的是在我八岁那年冬天,父亲拿出他珍藏几十年的半本破旧不堪的《古文观止》,逐字逐句地教我背诵书中的《陈情表》、《桃花源记》等文章。当时因年纪小识字太少,我像读天书一样地死记硬背那些似懂非懂的词句。但正是因为父亲的严教,不但增加了我的古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随后在辍学务农的日子里,我从《〈毛泽东选集〉参考资料》中零星学到了初中没有学到的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知识;从《青春之歌》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文学中懂得了青年人应该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做人道理;从《论语》、《孟子》中学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学到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大学读书的日子里,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文学艺术典籍,倍感个人的阅读能力是何等的渺小。然而,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系统地学习了古今中外文史哲经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于是,我坚持“广博精专”的读书原则,力求达到多读书、读好书以丰富自我的目的。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我尤其钟爱和认真阅读《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及唐宋元明清文学大师们的诗词曲赋。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我喜爱阅读朱自清、闻一多、徐志摩、臧克家、艾青的诗文。至于外国文学,莎士比亚、莫里哀和果戈理的戏剧,歌德、拜伦、雪莱、普希金、裴多菲、泰戈尔的诗歌是我反复阅读的至爱。
参加工作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宽裕,购书成了我的嗜好。把不同版本的中外文学名著以及现当代文史哲经与科学管理方面的书籍陈列卧室,仿佛与古今中外大师贤达们交友比邻。茶余饭后或夜不能寐,每每翻阅一通,便觉与智者对饮,其乐融融!
如今面对物欲横流和浮躁不宁的世象,读书更是我的思想乐园和精神寄托。我需要屈原、杜甫、陆游、郭沫若、泰戈尔、普希金们的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我需要司马迁、关汉卿、鲁迅、拜伦式的嬉笑怒骂和愤世嫉俗的火热激情;我需要陶渊明、王维、列夫·托尔斯泰们的热爱生活和达观处世的高贵情操;我需要李白、苏轼、徐志摩、歌德、雪莱般潇洒人生的浪漫情愫;我需要孔子、孟子、卢梭、别林斯基、黑格尔、尼采们的关注艺术、社会和人生的睿智思维和独到见地。
读书,如与圣贤神交对话。历代大师巨匠贤达们的超人智慧以及对人生大彻大悟的教诲,给了我无尽的滋养和熏陶,使我终生受益。读伴人生心智明,我将保持一颗悲悯之心、感恩之心、善良之心、进取之心和达观之心面对社会,以读为乐,影随贤达,力求荣辱不惊,逍遥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