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并没有带来实际利益
在第7次全国范围内的药品降价后,《共同关注》栏目的记者张怡在北京走访后发现,不少市民对这次国家下大力气整顿抗生素的价格市场,反应并不是很强烈。但是一说到药价高的问题,大家都有许多话想说,普遍反映目前药品价格太高。
连续多次大幅度的降价,却没有换来老百姓的肯定。药品降价是否真像老百姓反映的那样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际利益呢?记者先后走访了药品的主要销售机构———医院和零售药店,发现了药品降价后市场存在的几大怪现象。这些怪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药品降价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
医院不开降价药
降价怪现象之一:医院不开降价药。
记者首先来到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暗访。医生在询问了记者的基本症状以后,在处方上开出的左氧氟沙星片就是这次国家规定的降价药品之一。
记者又来到医院的药房取药,发现这盒由第一制药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左氧氟沙星片价格为50.4元。而查阅国家本次降价后的价目表,同样的左氧氟沙星片,国家的统一定价为21.2元。当记者提出能不能购买便宜一点儿的左氧氟沙星片时,被告知只有这一种。
随后记者又提出要购买罗红霉素胶囊,同样属于降价药品范围之内,国家统一定价为23.6元,但是药房的工作人员却声称他们不卖这种药,要买就只能买另外一个名叫罗立得的同种类进口药,售价高达46元,相当于国家统一定价的两倍。
药店买不到降价药
降价怪现象之二:药店买不到降价药。
离开了医院,记者又先后走访了金象、德威治、医保全新、嘉世堂等几家大型连锁的零售药店,想看看在这些以平价为宗旨的药店里,是否能顺利买到在国家降价范围内的药品。在医保全新大药房的一家分店里,记者再次问左氧氟沙星片的价格,得到的答复与医院药房一样。这里也只出售价格为50.4元的左氧氟沙星片,也没有国家统一定价为21.2元的同类药品。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同医院一样,所有的药店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按照这个最高限价来卖药。另外,由于这次药品降价使得一些药店觉得无钱可赚,所以许多在降价范围内的药品在这些药店已经不见了踪影。
同一种药价格不同
降价怪现象之三:同一种药价格不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在北京,在南京、广州、深圳等地也相继出现药价降低后,消费者却买不到降价药的现象。那么,本次的药品降价是否真正把药价压到了合理的底线,利润空间已经饱和,无法再降了呢?记者把海南与北京的药品零售价进行一个比较。由于交通不便,海南的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从理论上来讲药价应该相对较高。
记者首先选择在北京的医院和药店都正在销售的左氧氟沙星片。它是北京本地生产的,无论是在北京的医院,还是在零售药店,同样包装的药一律卖50.4元,每片合5.04元;而在海南的药店里,同样包装的药零售价为28元,每片合4.6元。也就是说,北京产的药运到海南,将运费打入成本,每片药还是比北京的便宜。其次,以上海医药公司生产的罗红霉素胶囊为例,同样剂型在北京的平价药店里卖23.6元,在北京那家医院的药房里卖的是进口的品种,售价为46元,而在海南医院的药房里只卖12.25元。在海南,患者们纷纷表示,已经感受到了这次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厂家“新瓶装旧酒” 高价依旧
降价怪现象之四:厂家“新瓶装旧酒”, 高价依旧。
除了上述3种记者调查发现的降价怪现象以外,一位在医药行业工作了近10年的医药销售经理向记者透露,为了回避降价,一些药品生产商采取了“新瓶装旧酒”的办法。很多医药生产商会采用将降价药品回收,重新加工,改变药品包装的办法来回避降价。药品经过改头换面,摇身一变就脱离了降价的范围,可以重新再卖个好价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