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古人盛赞的“二十四孝”,有多少是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呢?
有人说,“为亲负米”、“亲尝汤药”、“拾葚供亲”、“行佣供母”等,也许我们可以勉强做到。还有一些是我们绝对做不到的,如“孝感动天”、“为母埋儿”、“哭竹生笋”等。有些我们咬咬牙也许能做到,但已经没有必要了,如“尝粪心忧”、“卖身葬父”、“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等。时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们未必能做;古人须做的,我们未必要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们未必能做到。
-------------------------------------------------------------------------
给父亲暖被窝儿的孝子
尽孝重在尽心。当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父母们更为企盼和渴求的就是精神慰藉。被汉章帝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汉代孝子黄香,所做的“扇枕温衾”这一孝行,如同给妈妈端洗脚水一样,力所能及,不矫揉造作,应该是很让天下父母感动的。
禹州市文管所原所长教之忠,被人们誉为禹州“活字典”。大凡涉及禹州的人文典故、风俗民情、神话传说等,教之忠无不耳熟能详。听说记者要写孝子系列,教之忠说:“《二十四孝》中的孝子黄香,就葬在禹州市郭连乡黄台寨村的孝冈上。”
元代郭居敬对黄香“扇枕温衾”这一孝行,写诗赞曰:“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扇枕温衾”故事说的是:东汉时期的黄香,9岁的时候丧母。他守孝思亲几近憔悴,乡亲们都称其为孝子。黄香对父亲也十分孝顺。夏天天气热时,黄香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席;冬天寒冷的时候,他用身子为父亲暖被窝儿。
关于这个故事,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写道:“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
禹州市文管所的院子里有通清嘉庆年间的石碑,上书“忠臣张良、孝子黄香故里”。对于此碑,教之忠向记者解释,此碑原来立在禹州文庙里面。文庙被毁后,文管所的同志把此碑拉回妥善保管起来。
关于碑文,教之忠说,忠臣张良确系禹州市张得乡人。他由于在博浪沙锥刺秦始皇未遂,为躲避秦始皇的追杀而逃到下邳(在今江苏省),幸遇高人传授《太公兵法》而一举成名。孝子黄香祖籍早就无可争议。汉章帝誉其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即黄香为江夏人。也许是当时人们为了使禹州“忠孝双全”,而硬是把黄香拉扯上的。
说到这里,教之忠话锋一转,虽说黄香不是禹州人,但死后却葬在禹州,与禹州有着很深的缘分。
葬在禹州的江夏黄童
知道黄香的人很少,知道黄香墓所在位置的人更少,就连禹州市一些文物工作者不边走边打听,也很难找到。而“活字典”教之忠带着记者,出了禹州市区上省道,下了省道上乡间公路,从乡间公路再到田间小路,一路没绕一点儿弯儿,直接来到了禹州市郭连乡黄台寨村黄香墓前。
教之忠看了看说,10年没有来过了,黄香墓保护得还算较好。黄香墓在一个高坡之上的红薯地里,为一片荆棘所包围。墓冢高三四米,上面青草萋萋,时有蝴蝶翩翩飞舞(不要误会,因为红薯地旁边是一大片棉花地,棉花刚刚开花,因此招蜂引蝶)。教之忠扒开草丛,一块残缺的石牌露了出来,上面隐约可见几字。他痛心地说,这是禹州市文管所在1982年立的文物保护牌,不知啥时候被人砸碎成了这样。
教之忠回忆,解放前,黄香墓前立有一通高大的石碑,上刻“汉尚书令黄香之墓”一行大字, 左侧刻有“大清同治十年岁次辛未菊月立”一行小字。此碑早失。
1958年黄香墓就被公布为禹县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历经十年“文革”,这些封建帝王孝子贤孙的墓葬,早就被“红卫兵小将”砸得稀巴烂。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古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对省市重点文物区进行挂牌保护,但是仍然避免不了黑手破坏。
记者问道,黄香墓是否被发掘过,里面有什么宝贝?教之忠哈哈一笑说:“大凡有封土的墓葬,历经近2000年,不被盗绝不可能。近2000年的风雨沧桑,战事频频,祸事连连,有时候人们生存还不容易,谁还管过去的墓葬被盗与否。还有些年月,一些诸侯为筹措军费,专门挖坟掘墓,盗取金银珠宝。比如曹操专门设有‘发丘中郎将’、‘掘金校尉’这样的官职。其实这些官就是盗墓贼。墓上有封土,犹如插标卖首,哪一个不被盗过几回?如今遗存的汉代墓葬,如八柏冢、晁错墓等,基本上都是被盗一空。”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村民向公安局报案:黄香墓被盗。教之忠和公安干警一同赶到现场,只见墓室上方被炸药炸开了一个水桶般粗的窟窿。干警们怕丢东西想进去查看一番,苦于窟窿太小钻不进去。教之忠观察了一下周围的情况说:“此墓早空,盗墓的啥也没拿走。”他正说着,从墓室里窜出一条胳膊粗细的花斑大蛇,吓得人们一阵惊呼,急忙把窟窿填平走人。
站在高冈之上,教之忠对记者说,这道冈向南一直通到褚河乡,名叫孝冈,就是因为黄香葬在此地而得名。在黄香墓之南、孝冈西麓有个孙沟村。过去有泉水涌出汇成小溪,穿村而过。人们称之为孝水河。孝水河向北流经冈间凹地至黄台寨村,再至黄台街南地,流水漫延四散,复潜入地中,稍前又复出地表,向北流入石梁河。孝水河向北流经冈间这一流水“漫延四散”现象,被人们称之为“黄台漫流”,为禹州古代八景之一。
因孝出名,博学出众
据史书记载,黄香出名,是因为他的至孝,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博学。
孝道使他声名远播之后,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召见,题“门下孝子”赠之。由于有了太守的支持,黄香从此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黄香入仕以后,初任郎中。汉章帝诏见黄香,让他进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这一恩准对黄香的成名非常关键。因为在文字不很发达的东汉时期,书籍的占有就等于知识的占有。博览群书之后,黄香名声大噪。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元和元年(公元84年),皇室为千乘王刘伉在中山举行弱冠大礼,汉章帝特邀黄香参加,然后对诸王介绍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顿时,左右莫不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永元四年(公元92年),黄香升为左丞相,两年后又升为尚书令,经常参与国家政事,数陈得失,深受汉章帝器重,被委以重职,掌管国家机枢。汉皇室对黄香又每多奖赏,黄香任尚书令后,增秩至二千石,赐钱三十万。经汉章帝、和帝两朝,黄香一直受皇家亲重。至安帝即位(公元107年),黄香出任魏郡太守,不数年,因郡内水灾被免职,旋即去世。黄香以文章闻名,他的著作有《赋》、《令》、《书》、《奏》、《笺》5篇,可惜现今多已亡佚不存,仅有《九宫赋》、《天子冠颂》、《责髯奴辞》3篇见存于《古文苑》中。
说起黄香,不能不提及两个人:一个是黄香之父黄况,一个是黄香之子黄琼。据《东观汉纪》记载:黄况曾以孝廉起家入仕,最初做个郡五官椽(一种郡国小属官),后官至叶县县令。大概黄况为官清廉,史书称他家境“贫无奴仆”。黄香自幼时即不得不亲自干许多下人们干的活儿,即史书所谓“躬执勤苦”。
而黄琼就幸福得多了。由于黄香官至尚书令,黄琼自幼随父在京师行走,因而熟知朝廷政界故事,达练官场。然而黄琼也很自律,虽然朝廷屡次征诏,但是他一直托病不仕。
黄琼有一个好朋友叫李固,曾在东汉时任三朝太尉,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有“北斗喉舌”之美誉。为了让黄琼出来当官,李固使了个激将法。他对黄琼说:“古人云‘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段极富哲理的语言,曾被毛泽东主席用来告诫干部应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
听了这话以后,黄琼决定应诏入仕,入官拜议郎,后又累迁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太尉等要职。其间黄琼曾被封侯。封地在今禹州东部孝冈、琅城冈一带。
黄香晚年被免职后,就到他儿子黄琼的封地安度晚年,因此死后也就葬在了禹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