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韩国都城阳翟(今天的禹州)曾发生了一件大事,国相侠累被刺杀于公堂之上,刺客在自杀之前,自毁容颜,使人无法辨识。
国相之死震惊朝野,韩国人重金悬赏,以求获知刺客的身份。
几天后,这个谜团被一个女子解开。刺客聂政的故事,从此世代传扬。
--------------------------------------------------------------------
被遗忘了的风景
“你知道聂政的故事吗?”在禹州,我以这样的问题开始对聂政的探访。
不少人反问:“他是干什么的?”
“古代的一个大刺客。”
“是那个刺秦王的人吗?”
“刺秦王的是荆轲。聂政是在禹州行刺的,杀掉的是韩国的国相。禹州城里的聂政台就是他的坟墓。”
“聂政台在哪儿呢?从来没有听说过。”
在日益美丽的禹州城的街道上,面对来来往往的人群和鳞次栉比的店铺,我想,这就是聂政得以显声扬名的那片土地吗?2000多年来,聂政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但他为什么却被禹州人忘却了呢?
在禹州市文物管理所一个简朴的小院里,面对文博专家教之忠老人,关于聂政的对话得以展开。
教之忠先生曾长期从事禹州市的文物管理工作,对当地的人文风物了如指掌。
“聂政台,我以前常常去。前不久《大河报》的记者来,也是我陪着去的。”教之忠先生说,“《大河报》曾发表过一篇有关聂政的稿件,提到了济源的聂政故里,却不知道禹州还有一个聂政台。”
聂政台是禹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兴建河南省第三监狱时被圈在了里面。几十年过去了,这处深藏于高墙之内的古迹,连同它附带着的传奇故事,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
聂政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在《战国策》和《史记》中,有着大致相同的记载。
战国时期,两位韩国重臣的争斗,改变了聂政的命运。
侠累是韩国的国相,严仲子也颇受国君的器重,两人因此相互猜忌。严仲子在廷议时直指侠累的过失,遭到斥责,羞愤交加,气得拔剑刺向侠累。事情虽然没有闹大,但严仲子已经无法在韩国立足。四处亡命的同时,他积极寻找可以为自己报仇的人。
聂政本来是轵城深井里(在今天的济源)人,行侠杀了人,带着母亲和姐姐逃到齐国,隐姓埋名,靠杀狗度日。严仲子带着黄金毕恭毕敬地跑来找聂政,并以为聂政的母亲祝寿的名义留下很多礼品。他希望聂政帮他除掉侠累。聂政推辞了,理由是还要奉养母亲,不能赴死。
聂政在母亲去世后,守丧期满,前往阳翟履行对严仲子许下的诺言。侠累身为国相,空有几十名警卫,竟然被武功高强的聂政从容地从相府门外一直杀进大厅,一剑刺了个透心凉。这时,警卫们围了上来,聂政看看没有脱逃的可能,用长剑将自己的眼珠挖出来,将自己的脸划成一堆肉泥后剖腹自杀。
聂政为什么要毁容呢?谜底是由他的姐姐聂荣揭开的。聂荣闻知这件事后,猜出是弟弟所为,急忙赶到阳翟,伏在弟弟的遗体上哭喊:“这是深井里的聂政!”原来聂政毁容弃名是担忧姐姐受到牵连。聂荣哭道:“ 我怎能因为惧死而灭了贤弟的声名?”最后,聂荣自尽于聂政身旁。
聂政之死的文化意义
2000多年来,凡有聂政故事流传的地方,从哲人骚客到贩夫走卒,都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聂政到底死得值不值?
2000多年来,这个争论从古代的简帛转移到了今天的互联网,正方反方互不相让。
聂政的故事,在战国时代已被人广为传颂,甚至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人们说,他行刺前白虹贯穿太阳,上天已经降下大变的征兆。此后不久,唐雎出使秦国时,面对秦王的骄横拔剑而起,引聂政为同道中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一番恐吓,使秦王屈服。
但是,刺杀国相造成的政治震荡,却不是聂政希望的结果。他付出了身家性命,只是为曾经厚爱他的人复仇。这样的行为,是否太盲目了呢?有人说,严仲子收买刺客,引友杀敌,是典型的借刀杀人。聂政只不过是一个杀人工具罢了。
汉代杨雄在《法言义疏》中对聂政颇有微词:“聂政为了严仲子的私仇而赴死,为了保全他的姐姐而毁面,这些行为不是为君亲之难,称不上是义,真正的君子是不会这么做的。” 苏东坡也对聂政不以为然,认为出于一时义气挺身而斗,不惜性命,难成大业,称不上是英雄。
金庸先生指出,士为知己者死。所谓知己,就是能理解、信赖、尊重对方,引为朋友。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富有侠义之心的英雄往往可以为知己而不惜身家性命,但是却不理会是否合乎正义,不重视是非之分,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评判标准。
战国时代,云诡波谲的外交与政治斗争,残酷激烈的兼并战争,以及商业和大城市的发展,使得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侠的价值观念和战国时代的世风格格不入,他们所负载的是史前时代质朴的尚武传统,其素朴和强悍的特质使得这种文化在时代的大转换中显得凝重而又执著。在那个时代,除了耻的观念外,豪迈的义与信等传统也一并奠基。一诺千金,以命承诺,舍生取义,义不容辞———这些格言经过志士的鲜血浇灌以后,永久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
从《笑傲江湖》到《广陵散》
一味追怀历史、品评人物,或许会使人感到厌倦。让我们从时尚的话题说起,聊聊金庸的《笑傲江湖》吧。
在这部书中,多次提到音乐。令狐冲和任盈盈在婚礼上就曾合奏了一曲。“令狐冲取出瑶琴、玉箫,将玉箫递给盈盈。盈盈不揭霞帔,伸出纤纤素手,接过箫管,引宫按商,和令狐冲合奏起来。两人所奏的正是那《笑傲江湖》之曲……群豪大都不懂音韵,却无不听得心旷神怡。”
《笑傲江湖》的书名,便得自《笑傲江湖》这一曲名。这部琴曲在书中多次出现,将情节引向一个个高潮,适时点化了人物性格,表达出全书的主题:对最完美心灵的求索,对最纯洁人格的向往。
据书中所述,《笑傲江湖》一曲脱胎于曲洋从蔡邕墓中发掘的《广陵散》曲谱。
在琴曲文献中,《广陵散》是一首结构庞大、有丰富社会历史内涵的优秀作品。这部琴曲,与魏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的死连在一起。嵇康为人耿直,不苟合于司马氏统治集团,故遭杀害。这位以弹奏《广陵散》而负盛名的音乐家,临刑之际,从容不迫,“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音乐家用生命解释了音乐,音乐成了他生命的绝唱。
《广陵散》的另一个名字是《聂政刺韩王曲》。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记载了相关的故事: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未能如期完成而被杀害。聂政决心报仇,先作为泥瓦匠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逃入深山刻苦学琴10年,练成绝技,然后化装回到韩国,把剑藏入琴腹,利用到宫中弹琴的机会刺杀了韩王。他为了不连累母亲,乃“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使人难于辨识。聂政的尸体被示众,他母亲不顾生死,前往抱尸痛哭,并向人诉说聂政刺杀韩王为父报仇的壮举。因悲痛过度,聂母亦脉绝身亡。
这个故事,与正史中的记载有所区别,应该是在民间传述过程中演化的结果。
没有聂政,便没有《广陵散》。没有《广陵散》,《笑傲江湖》这部小说也就失去了文化基础。
聂政的故事,正是中国侠文化的源头之一。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