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历史文化深厚,夏第六代君王少康在此建功立业,史称“少康中兴之地”。
这里,被人誉为“中原刺绣第一镇”,明、清两朝梨园行的名角大家几乎都对这里制作的行头赞叹有加。
这里,头顶“华夏铸造第一镇”美名,洛阳白马寺的白马、少林寺十八铜罗汉、中岳庙的一对铁人均系这里制造。
这里,因道路顺畅、店铺繁多,历史给了她一个美丽的名字——顺店。
禹州市顺店镇的农业总产值2003年已经达到1.67亿元,应该说在全市的排名连年都处在不俗的位子。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该镇同时还是全市人口第一大镇,有7.8万人。
他们是怎么解决人多地少这个矛盾的呢?进入新世纪之时,该镇就提出并实施了“农业固镇”战略:农民“点菜”,政府“送餐”。该镇把科技兴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农技站为依托,通过送科技下乡、聘请农业专家等形式,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农民缺什么技术,政府协调、组织有关人员就送什么。“以前唱催字歌,催种催收催粮款;现在传科技经,传技传艺传信息。”农民王栋康表示,因为解除了技术和市场信息之忧,大家对这种转变非常满意。农民“决策”,政府“参谋”。该镇政府和涉农部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找准自身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引导不误导、参谋不决策、服务不命令。他们这些年引导农民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外向型农业种植加工基地,生猪及獭兔、海狸饲养基地,莲鱼共养基地,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等,减少了地区间的产业趋同和农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也避免了一哄而上再一哄而下的情况出现。 农民“富脑”,政府“埋单”。该镇实施的“富脑工程”富有成效,仅今年上半年,就举办多次培训班,免费培训农民,变体力型劳务输出为智能型劳务输出,使6380人实现了异地就业。
“富”字拆开看,一个人,一张口,一亩田,即为传统意义上的富裕。“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富而思进。要进,就要引进企业,引进项目,走工业强镇路子。”该镇党委书记李益民对此深有同感。
顺店镇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这里曾经卷烟造假之风盛行,该镇便硬起手腕予以取缔。
致富之路到底该怎样走?该镇决心从刺绣、铸造、商贸这3大优势入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带领群众走合法致富道路。
给传统优势产业插上“科技翅膀”。在该镇党委、镇政府鼓励支持下,如今这里的刺绣早已从手工作坊走向机械化、电脑控制化、加工专业化、销售网络化,成为年销售额达2500万元的大产业。铸造业更是焕发勃勃生机,生产机件、铸管、球墨铸铁等数百个品种的万米铸造工业长廊正在这里建设,已经有20多家企业入驻,许多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其间,该镇还建立了刺绣、铸造行业协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向管理规范化、经营有序化发展。
打造招商引资的“洼地”。“镇党委、镇政府的办公楼都是老掉牙的建筑,但镇行政服务中心却是全镇最漂亮的建筑。”老百姓说,由此就知道镇里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视。这些年,该镇招商小分队南下江浙、北上京津、东进鲁沪,广纳财源,仅2003年就实现招商引资1020万元,今年上半年完成980万元。这种小分队招商模式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
借助外力,更要激发内力,启动民力。该镇把民营经济作为镇域经济的主体,重点在放活、激活上下工夫,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爆发性”膨胀。最大限度地启动民资、激活民力,调动全社会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重点培植骨干民营企业,加快形成顶天立地的格局。今年上半年,该镇新上项目33个,投资达9316万元,其中投资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3个,1000万元以上的3个……
去年,该镇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5.67亿元,入库税金432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8万元。同时该镇还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顺店镇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越来越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