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绿色童谣”诞生记

摘要:

“灰色童谣”蔓延

    八一路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来源大多为郊区农民、小商小贩、打工者和下岗职工的子女。这些孩子大多受家庭影响,纪律性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个别高年级的孩子甚至偷家里的钱去泡网吧,去唱大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甚至搜集、传唱一些“灰色童谣”,诸如“李白骑车学校行,半路碰上歌舞厅。想玩儿想玩儿真想玩儿,就是老板不给牌儿”;“日照香炉生紫烟,前边有个烧鸡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还有“床前明月光,小偷爬小窗。撬开保险柜,钞票没一张”等等。

    这些“灰色童谣”大多是将早已耳熟能详的古诗名句,或社会上流行的顺口溜,甚至一些少儿歌曲改头换面,篡改成含有黑色幽默的另类歌谣。这些东西大多内容极不健康,对孩子纯洁幼小的心灵污染腐蚀性很大。有一个年仅11岁的小学生就从传唱“灰色童谣”偷钱上网吧发展到结伙抢劫同学,造成了不应有的人生悲剧。

编创“绿色童谣”方案新鲜出炉

    八一路小学校长杨聪敏是个非常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心人。她认为“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学校无空间,处处都育人;学校无空闲,时时教育人”,“所谓德育,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为孩子们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灰色童谣”和儿歌的流行,主要是近年来优秀儿童歌谣的创作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适合孩子们传唱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儿歌新童谣匮乏,给“灰色童谣”的入侵创造了可乘之机。于是大力开展征集创作吟诵校园童谣活动方案油然而生,逐渐成形并新鲜出炉。一场阻击“灰色童谣”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八一路小学打响了。

《八一路小学校园童谣》的诞生

    “亲爱的同学们,这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这是我们从心底发出的最真实的声音!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唱响自己的童谣吧;让我们快乐健康,人生在这里启航;让我们播撒希望,理想在这里点亮;让我们放声歌唱,童年在这里荡漾;让我们拥抱太阳,希望在这里闪光;让我们和童谣一起成长,让我们和祖国一起飞翔!”

    这是《八一路小学校园童谣》的序言,也是八一路小学同学们的宣言。

    学校把收集、编写、创作《校园童谣》当作一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契机,引导孩子们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用童心去发现新事物,追求真善美,在参与和体验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老师、家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创力,激发师生、家长、社会的创作热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编写《八一路小学校园童谣》。语文老师总结提炼了儿歌的各种形式,少先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和品德老师在选材内容方面加以指点。于是搜集创作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儿童歌谣热潮迅速在全校掀起。学生、家长、教师有的独立创作,有的仿写改编,汇集成三字经、三句半、拍手歌、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种种样式的儿歌。如《环保歌》:“小小果皮箱,用处真不少;吞掉果核皮,吃掉纸和屑。”是五(3)班学生李程自己独立创作的。“我们都有一双手,专心听讲放好手,上课发言先举手,团结友爱手拉手,互相帮助伸援手,饭前便后勤洗手,花儿好看不动手,长大工作当能手。”是四(1)班女同学张晨曦和家长共同创作完成的。《个人仪表歌》:“少年儿童祖国宝,从小应当重仪表。坐直背挺站姿佳,小处严谨气质好。衣裤鞋帽无污渍,书本文具装书包。衣扣拉链系拉好,鲜红领巾胸前飘。指甲勤剪不藏灰,脖颈领口白净好。每天坚持成习惯,讲究卫生和仪表。”是三(1)班班主任马莹利老师创作的。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校共收集、整理、编写、创作各类童谣儿歌3091首,并从中精选100首编集成册,定名为《八一路小学校园童谣》。

    校园童谣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卫生环保、友爱团结等。童谣还紧密结合各项校规、校训,形成了较全面的德育系统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欢和广泛传唱,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新童谣的魅力

    由于八一路小学在德育工作中以童谣为载体,以创新实效为动力,以典型为榜样,整个校园充满了文明、洁净的育人氛围,身在其中的学生们更是心情舒畅,如鱼得水,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了,心灵得到了净化,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2)班女生王刘玉是有名的“假小子”和“打架大王”。她在传唱了同学们创作的《礼貌歌》“礼貌礼貌像尺子,量人品德高和低。有礼貌,人欢喜;没礼貌,人嫌弃”之后,不但自己改掉了爱打架骂人的坏毛病,还参加了学校少先大队组织的“值日生竞选”活动,她在学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三(1)班9岁女学生李思炎是独生女儿,平时父母非常娇惯她,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个“小懒妮儿”。在学校开展的童谣征集创作活动中,她结合自身实际,创作了《勤快歌》:“勤快勤快,有饭有菜;勤快勤快,有穿有戴。”“不怕不会干,就怕不肯干;只要肯去干,做啥都不难。”她创作了《勤快歌》,改掉了懒惰的不良习惯,不但在学校里争着擦黑板打扫卫生,回到家里还帮助妈妈干洗碗、择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成了人见人夸的“勤快妮儿”。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