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深入展开,“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一个个被纠正,毛泽东晚年圈定的一个个铁案被平反,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被打破。自然而然地,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者毛泽东,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国内,出现了两股思潮。林彪、“四人帮”帮派体系的人到处散布流言蜚语,以“左”的面目攻击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违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有一股思潮趁党中央集中纠正毛泽东晚年及“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时,从右的方面恶意诽谤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1979年1月,在中央召开的长达2个多月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贬低甚至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怀疑甚至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同社会上的错误思潮遥相呼应。
国际上,有人在兴高采烈地预测:中国共产党正在走向或将走向“非毛化”。
历史第一次将对一个领袖的评价,与党、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绑在一起,推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已不再是对毛泽东本人的问题,而是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关键时刻,邓小平讲话了。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说:
最近国际国内都很关心我们对毛泽东同志和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再一次强调:
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毛泽东同志同其他人一样,也有他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在他的伟大的一生中的这些错误,怎么能同他对人民的不朽贡献相比拟呢?在分析他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
(摘自《党史博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