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货商向超市交进店费已是行内公开的秘密。可圈外人不知道的是,毛利20%的商品,交给超市的各种费用竟相当于销售额的15%,连锁超市进店费标准比1996年上涨了10倍以上,有的超市每月要向厂家索要几十万元的额外费用,不堪盘剥的供货商只好向消费者转嫁危机——
进店费8年涨10倍。供货商们对超市的一些收费早有怨言。据了解,现在一种商品进超市要收取大大小小几十种费用。除了“五一”、“十一”、春节、元旦之外,连儿童节、店庆等也算在内,每个节庆要收取两三千元的费用。同一种商品光交了进店费还不算,每种商品还要收取货架费、条码费等费用。同时,供货商还得配合超市搞促销,有时候售价甚至低于厂家的生产成本,如果不同意就得退出超市。一些超市中的促销员,其实都是生产商雇用的专门在超市工作的人员,虽然归超市使用,但是厂家还要给超市按每人每年1万元交管理费。
一位食品供应商表示,商品的毛利率也就20%左右,而交给超市的费用全加起来几乎相当于销售额的15%,再扣除运输、人工费用后,生产商可能连1%的利润率都拿不到,甚至会赔本。而另一位供货商称,现在以进店费等名义收取的额外性费用已经成为了超市利润收入的重要来源。连锁超市进店费标准比1996年上涨了10倍以上。有的超市明确给采购员下达硬性指标,每个月要从厂家拿来几十万元的额外费用。有的超市对供货商恶意拖欠货款,甚至压款长达几年。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些向超市供货的生产企业想尽办法把受超市挤压而出现的损失向消费者转嫁。
保本求利转嫁损失。消费者正在承受的代价有哪些呢?
一些原本很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商品在购物方便的超市里买不到了。虽然在超市销售产品,销量很大,但是超市不断提高进店费等额外费用,再加上赊销压款等因素,供货企业能收回的货款不断缩水,已严重影响了厂家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行。一些找不到更好办法的品牌企业不得不退出了超市的经营渠道,转而自己发展连锁和直营。据某著名食品公司的傅经理介绍,现在一些超市销售的产品,以他们的成本核算,根本没有利润。为了保持品牌质量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现阶段他们还是选择了从超市退出。
一些坚守在超市不愿牺牲质量的厂家则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即利用消费者普遍认为超市商品价格低的心理,在超市负责采购的具体人员配合下,暗地里抬高商品在超市里的售价。
另有一些厂家则运用“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手法,竟然是在生产原料上下 工夫。业内人士透露,在超市费用重压之下,厂家通常会降低产品的投料标准。以面包为例,主要原料无非是面粉、鸡蛋和糖,但其实原料差价非常大。品牌企业生产用的面粉每袋要七八十元,而市面上最便宜的面粉只要三四十元。鸡蛋和糖更可以少放或者用其他代用品代替。都是裱花蛋糕,高级鲜奶油和普通奶油的成本就差了1倍,如果再变成人造奶油,成本就更加低廉了。而更改了原料之后,不懂行的消费者很难察觉。再说,产品摆在超市的货架上,而且价格也挺便宜,销量仍然会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