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生产一线过春节
年届古稀的刘国保老人回忆说,50年代的春节,过得有点儿不简单。那时,祖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为了发展经济,党中央开始实施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兴起,挂在人们嘴上的口号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所以,当时最时髦的话就是“劳动光荣”。因此,春节加班加点,在生产一线过春节成了向党、向祖国献上的最丰厚的新年贺礼。
刘国保当时才20来岁,对那个年代春节的过法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那时候过春节,人们还经常编一些快板、歌曲、诗词,自娱自乐,算是过年的一些书面语言。那时还流行一首歌,名字叫《欢度佳节迎新春》,歌词唱道:“歌声震云霄,万家灯火明,欢度佳节美景迎新春,抬头看,这里狮子在跳跃,那里长龙在翻腾,彩灯万盏庆丰收,万人同声唱和平,唱和平”。
刘国保老人说,50年代过春节,除坚持生产外,还有个特点就是以吃为主。虽然当时的物资并不丰富,但是当时的国营零售店、合作社、公私合营食品店,都尽早备足年货,尽量满足群众的过节需要。
解放前,很多人把春节叫做“年关”。即富人过年,穷人过关。老人们至今还记得“孩子们盼过年,大人们怕过年”的情景。
刘国保老人说,解放后这种情形得到了改变。过年的时候,买肉也好、买衣也好、逛公园也好、看电影也好,人们都有一种幸福感。那时人们挂在嘴边的话是“从前哪敢这样呀”,“今年又比去年强”。 (常国君)
六十年代广阔天地过春节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家住劳动路的张国伟回忆起60年代的春节,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张国伟老人告诉记者,从1962年开始提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大批城市的初高中毕业生,纷纷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年复一年地体味着远离亲人的春节滋味,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穷山恶水,都无法阻止他们在广阔天地过年发现并放大生活中的细微乐趣。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张国伟老人回忆,60年代,过了腊月二十三,办年货的人就把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副食店都在店门前支块木板卖东西。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
“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饭可不是一天做出的。春节最大的好处是“解馋”。每到春节,勤快的主妇们全凭巧心思做全家过年的一日三餐:腊月二十八发好面,二十九开始“出油”,平日里舍不得用油,现在甜的、咸的、又酥又香的胡萝卜丝丸子、白薯丸子和排骨装得满盆满罐,馋嘴又心急的孩子们趁妈妈不注意,抓上两把就往外跑,和院子里的小伙伴换着尝新。蒸馒头,包豆包,年三十之前要把过年的主食准备好。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吃,而且菜里一定要有鱼,取“年年有余”的吉利;全家还要一起吃饺子。
张国伟说,60年代正值文革时期。当时提倡“四要四不要”。所以,古老的鞠躬拱手的老礼不时兴了,“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不时兴了,见面只是互相点点头道声“过年好”或“春节好”。小辈给长辈磕头拜年的规矩也不时兴了,一般都是送半斤蛋糕或点心盒子,或送张改良的新年画。
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大家坐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相信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的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散会后还能用小手绢包回点儿花生瓜子给孩子。买张图画纸用彩笔画些风景花草,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等字样,一张标准的贺卡就做好了,送给老师或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
(常国君)
七十年代经历坎坷过春节
老一辈的街坊四邻提起70年代的春节,没有一个不是先一脸茫然,后一脸轻松的。
居住在市政府大院的方大爷告诉记者:“60年代没表情,70年代笑盈盈。”是呀,文革结束了,拨乱反正了,戴各种帽子的人摘去了帽子,不敢往来的亲友恢复了往来,流行歌取代了样板戏,喇叭裤、西服取代了绿军装,电影院里也不再光放映《上甘岭》、《创业》,随之而来的是《追捕》和《巴黎圣母院》,从“上山下乡”到“恢复高考”,从打倒“美帝国主义”到“中美建交”,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禁锢下的生活形态顷刻发生了改变。人们嗑着瓜子,放着鞭炮,包着饺子,发着压岁钱,互相拜年。走出桎梏年代的许昌人“起早贪黑”竭尽全力地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让全家人欢聚在一起。人们着魔似的喜欢放鞭炮,驱赶着往日的不快。 (常国君 李新)
八十年代看着电视过春节
年年春节都高兴,80年代乐更多。
1983年的时候,36岁的许昌惠新制药厂职工马健中正在上高中。从那一年开始有了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其中的节目数喜剧演员王景愚表演的小品《吃鸡》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他现在还能记得王景愚绕着桌子同烧鸡“战斗”的样子。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炮打响,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是第一次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马健中说,不知是有了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市场上的电视机才紧张,还是家有电视机的人多了,春节联欢晚会才愈发火爆,反正节前“抢购”电视机可称得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一景。从1984年进口电视机紧张开始,电视机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里宣告电视机无货,同时出现电视机票。那阵子,节前能买上一台18英寸的电视机可是件大乐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王辉)
九十年代从鸿雁传书到短信拜年
“有事没事常联系!”年关一到,连电视里的广告都开始催着人们电话拜年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拜年的习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继集团的李彪是1995年毕业的。他说,往前数几年,安电话还要交一笔数额不菲的初装费,那时外地的亲戚朋友过年,都要写信拜年。“喜鹊那个喳喳落井台,远方书信乘风来”的美丽景致,如今仅是MTV里一个怀旧的镜头了。可是,在夜深人静时,翻阅着那些笔迹各异、长短不一的手写体信文,就会勾起对当年的回忆:中学时代,喜欢用哪一种信纸写信给朋友,是带着浪漫花图案的那种?大学里,通常用的是哪一号的信封?贴的是哪种邮票?
花样翻新的贺卡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过年给同学寄张贺卡,是那时李彪他们这代人的共同习惯。给不同的朋友购买不同花样的贺卡,再填上冥思苦想出来的祝福话语,这个过程本身就凝聚着温馨的思念。后来突然有一天,大家发现彼此的腰间都别上了BP机,于是寻呼台的话务员一夜之间就成了春节加班最忙的人。李彪记得,1999年除夕那天晚上,他通过当时的“八二一”寻呼台,给100多个亲戚朋友发了贺岁信息,自己的BP机那天也整整响了一个晚上。
手机普及之后,现在又开始流行短信拜年。总之,如今人们贺岁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成本也越来越低。不一定非要见面,问候就转达到了,是现在人们交往的特点。李彪说,今年除夕,他还要和几个要好的网友在网上照个合影照呢!
王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