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将预防艾滋病课程作为中学生必修课

摘要:

    新学期开学,中国近亿名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表中首次拥有一门新鲜而又敏感的课程:预防艾滋病。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今年起要确保在中学课时中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课,初步方案定为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中等职业学校4至6课时。

    这是中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次明确要求预防艾滋病课程必须走进所有中学课堂。

    “性”在中国传统中属于禁忌话题,预防艾滋病教育进入中学生课堂也曾引发争议。反对者称,未成年人认知能力不强,如果过早让其接触性知识,则可能诱使其犯错。

    上海有关专家表示,把预防艾滋病的阵地扩展到课堂,在学生性发育初始阶段传递有关性知识,将对艾滋病预防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根据上海市的教育方案,上海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将初步了解“什么是艾滋病”;初中二年级学生则要知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初三、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将继续学习“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的预防”和“艾滋病的控制策略”等内容。

    类似上海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也开始在全国其他地方的中学普及。北京市已确定在今年秋季开始实施新的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其中必须包括预防艾滋病内容;河北省石家庄市更是成立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基地,将防艾教育纳入常规的中学生教育轨道。

    在国内高校开设首门艾滋病健康社会科学课程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燕宁副教授说,如何结合青少年的特点,进行内容丰富的防艾教育将是全国中学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无论如何,将‘抗艾防火墙’提前到中学阶段,对艾滋病的传播与发病已进入高发期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