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从“剃头挑子”到“理容创作室”

摘要:

    我刚懂事时,正值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农村经济十分落后,农民的生活仍处在贫困线上,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更不用说追求精神享受和时尚生活了。农闲时,常有理发师傅来到村中理发,村民们便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那时理发被村民们称为剃头。因为农村没有理发店,他们便请附近村庄会此手艺的师傅定期到村中给全村人剃头。村中的女人是不剃头的,年轻姑娘全留长辫子,结了婚的媳妇们剪齐耳短发,头发长时,她们便相互剪短一些,所以剃头便成了男人们的专利。每到剃头时间,理发师傅便早早来到村中,他肩上担着“剃头挑子”,挑子一端放着一个火炉,一端放着盆架、脸盆等,理发工具挂在扁担上,在村中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安营扎寨,天暖时一般在树阴下,天冷时便在生产队的养牛屋中,然后便开始工作了。在我的记忆中,火炉是用木柴烧水的,因为剃头的人多,洗头水很脏了还懒得倒掉,刮胡子的刀片更是在刀布上擦来拭去,刀布被弄得黑油油的也没人去洗。师傅的手艺并不高明,发型通常是老年人光头、年轻人短发、小孩子便是清一色的“茶壶盖儿”。平时理发是不收钱的,到了年底,由村中主事的领着师傅到各家收费,小孩子免费,大人每人每年3元,价格相当便宜。

    师傅理发的时间是固定的,错过了便只能等下一次。有一年,我在姥娘家住,头发长得很长,天气又热,没有办法,姥娘便领我到她村附近的火车站去理发。火车站只有一家理发店,店面很小,但没想到师傅竟是一个年近五十的女人,镶着金牙,手艺也相当好。这无疑使我很吃惊,因为那时候理发师傅几乎全是年龄较大的男人,年轻人是不愿干这一行的,更不用说女人了。回村后,我向小伙伴们炫耀了好多天,指着我的“茶壶盖儿”说:“瞧!这是女师傅给理的发!”其惊喜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后考入了地区师范学校,到了一座当时不大不小的城市学习。那时“剃头挑子”仍在村中盛行着,但我已不在家中理发了。城市的理发店是有的,但不多,且店面不大,几乎全是国营的,理发师傅有男有女,服务态度并不怎么好。学校内部有一个小理发店,只有一个男师傅,但我宁可在学校剃头,也不愿到街上理发。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我进了机关当了干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乡间“剃头挑子”早已销声匿迹,农民理发大多来到县城的理发店,更不用说城里人了。漫步街头,装饰豪华的理发店比比皆是,生意出奇的好。理发店的名字更是富有创造性,好像与理发无关,什么“美容美发厅”、“美容创作室”、“美容创作中心”、“理容设计室”等。我很奇怪,理发这一常见的事情什么时候和作家创作、科学家发明相提并论了,这挨得上吗?更令人感到新奇的是“设计室”的师傅们几乎全是时尚的年轻人,来理发店的人也不再以理发为主,他们有的洗面、干洗头,有的拉丝、离子烫,甚至耗时费力做与头发全然无关的面部美容和全身按摩。再看那满街的男孩儿女孩儿们,他们的头发被染得要么金灿灿,要么火红一片。理发的价格高得惊人,从最初的二三元钱很快涨到几十元,更有爱美的人士,做一次美容花费竟在数百元。虽然如此,人们仍乐此不疲,纷纷前往。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颇有微词。但我想,时代变化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剃头挑子”到“理容创作室”,理发店的变迁折射出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我相信大家宁愿那些“创作中心”、“设计室”继续发展下去,再也不愿“剃头挑子”重返生活舞台。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