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拉穆附近海域触礁沉没,船上20多人为了求生,爬上了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并来到了岛上的上加村。刚开始村民们不愿意接纳他们,但在中国水手中的一名勇士帮助上加村灭除了附近的一条大蟒蛇后,这些中国水手终于被上加村接纳,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而夏瑞福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水手的后代。
据中国史料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曾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抵达马林迪、蒙巴萨等东非沿岸城市。而拉穆群岛恰好位于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是郑和船队前往上述东非沿岸城市的必经之路。不少学者与媒体纷纷推测,如果数百年前中国人在肯尼亚海滨一带留下后裔的传说属实,那么这些后裔极有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
7月3日上午9时,南京电视台演播大厅里人头攒动,一个肤色黝黑、有着一双东方女性的美丽大眼睛的肯尼亚女孩儿走上了前台。大厅贵宾席上的一位郑和研究者动情地说:“她是我们的孩子!”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郑和船队船员的后裔、肯尼亚女孩儿姆瓦玛卡·夏瑞福应邀来到中国,7月3日在南京参加了大型纪录片《郑和下西洋》的首映式。夏瑞福称,她希望嫁给一个与她有同样信仰,有助于中、肯友好的中国小伙子。
◆岛上幸存者的后裔
仅一家有中国血统
18岁的夏瑞福出生在东非肯尼亚拉穆群岛。她说,她的祖先是来自中国上海的船员。600年前,郑和船队中的一艘大船行驶到印度洋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上的上家村附近海域时,触礁沉没,20多名中国船员登上大船上的小船,逃生至上家村。他们教当地黑人耕地种田,结网捕鱼。
后来当地居民接纳了这些船员,与他们通婚生子,繁衍至今。
当年,中国幸存者被当地斯瓦希里人称为“瓦法茂”,因此,一些与中国血统密切相关的人,便叫“法茂人”。夏瑞福一家,如今是居住在帕泰岛上惟一一家有中国血统的“法茂人”。
◆为了延续正统血统
规定后裔相互通婚
“今天来到祖先的家园,我非常开心。祖先的土地非常美丽,我爱中国……”夏瑞福深情地说。
据夏瑞福回忆,她小时候常听外祖父讲故事,说的是中国祖先娶了黑人妻子后,他们之间有一个规定:得了女儿的中国船员,必须将女儿嫁到得了儿子的中国船员家中,这样可以保持正统中国血脉的延续。“我妈妈是正宗的中国船员后裔。到了我妈妈这一代,中国后裔大部分迁移到城市里了,妈妈嫁给了当地人……”
◆想嫁一个中国男子
希望到中国学中医
夏瑞福在家排行老四,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她曾数次辍学,差一点儿嫁人。她与中国的情结被当地一家媒体披露后,一位在肯尼亚蒙巴萨工作的华人主动找到她,并捐资给她,让她完成了高中学业。
去年,夏瑞福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信,希望能够到中国求学,将来为中国和肯尼亚的友谊作出自己的努力。据了解,教育部已为她特批了一个到中国留学的名额,她只要通过留华考试,就可到中国就学。
夏瑞福称,她希望学习中医,嫁给一个与她有同样信仰,有助于中、肯友好的中国小伙子。
◆当地村民还在打铁
手艺是祖先传下的
7月3日, 夏瑞福指着遗址公园里当年祖先使用的铁器称,现在她所在的村庄还有许多村民会打铁。
妈妈曾带她走进一户铁匠家,一位老人当时正在打造一把铁锹。他笑着说:“这手艺是夏瑞福的祖先传下来的。”
最让夏瑞福动情的莫过于遗址公园里出土的瓷器了。夏瑞福称,她家里一直保存着一只祖先留下的瓷碗。去年,一支英国考察队来到肯尼亚,考察队里一个“长相极像祖先的人”不小心摔坏了瓷碗,弄得夏瑞福和母亲很伤心。后来这个“长相极像祖先的人”说,他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她们非常失望。
《郑和下西洋》的编导吴建宁先生笑着说,摄制组来到肯尼亚后用“万能胶”把瓷碗给粘上了。
实地调查
与中国有联系证据确凿
据悉,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考古专家的陪同下,曾两次去帕泰岛进行实地调查。在确定情况属实后,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专程去帕泰岛看望了夏瑞福一家。
今年4月,《郑和下西洋》摄制组万里追踪郑和的足迹,深入肯尼亚帕泰岛,对夏瑞福一家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采访拍摄。
同时,摄制组还拍摄了沉船的海域、从沉船残骸中打捞出的明代器皿、帕泰岛居民家中收藏的大量中国明代器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当地居民的生活细节,以及肯尼亚有关考古专家等,以确凿的证据证实了居住在帕泰岛上的“ 法茂人”与中国的种种联系。
史料考证
上家村村名可能源于上海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专家的考证资料显示,上家村在15世纪中期被焚毁。如今,上家村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
shanga(上家,斯瓦希里语读音转换成汉语拼音为Shanggai)在斯瓦希里语中的原意是蜜蜂,上家村叫这个名字原意是“有蜜蜂的地方”。
另一种解释是shanga这个词来自Shanghai(上海),当时人们取这个名字是为了提示自己是从中国来的。
原来在斯瓦希里语中,Shanghai中的h并不发音,因此“上家”的读音和“上海”完全一样。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是从当时的上海太仓出海口出发的,许多船员就是上海太仓本地人,符合取名“上家”以纪念故乡的说法。
(南晨)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保(宝)”,回族,云南昆明人,生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殁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 因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中有功,郑和被朱棣任用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姓“郑”。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