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小偷爬小窗。撬开保险柜,钞票没一张。”在孩子们中日益泛滥的“灰色童谣”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作用,触动了包括教育者和家长在内的无数人的神经,成了儿童健康思想教育的话题之一。八一路小学在德育工作中独辟蹊径,以童谣为载体,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同研究童谣、传唱童谣、发展童谣,使之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伴随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美妙和谐音符。
我们一起编童谣
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开放,杂草便会丛生,孩子们需要属于自己的绿色童谣。学校把收集、整理、编写校园绿色童谣,当作一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契机,引导孩子们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让他们用童心去发现新事物,追求真善美,激发孩子们创作热情。同时老师和家长也行动起来,与孩子一道收集老童谣,创作新童谣,共同体验健康童谣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经过一年的努力,全校共收集、整理、编写涉及爱国主义、习惯养成、劳动服务、安全防范和卫生健康等方面内容的各类童谣儿歌3901首,并从中精选100首编辑成册,定名为《绿色童谣》,在孩子们中广泛传唱。
唱出健康向上的童年
健康向上、活泼可爱、富有哲理童趣的绿色童谣重新回到孩子们的身旁:
每周一次绿色童谣主题队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孩子们兴味盎然,参与性高,在欢歌笑语中,受到了健康有益的教育!
每次课间,孩子们滚铁环、拍花巴掌、跳橡皮筋,操场上笑声喧天。他们又跳又唱:你拍一,我拍一,天天早起练身体。你拍二,我拍二,天天要带小手绢……
童谣融入了孩子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唱起“困难像座山,看你攀不攀,胆小山脚叹,勇敢山顶站。”当他们唱起“一滴水,一个点,一个蚂蚁喝一年。十滴水一条线,两个蚂蚁能划船。小朋友,不浪费,别让龙头泪涟涟。”节约用水的意识已深入心田。
绿色童谣成了校园里的“流行曲”。
变化在悄悄地发生
绿色童谣唱出了童年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老师和家长们也惊喜地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
一位武姓学生家长说,以前什么事都依靠父母的孩子最近变了样,事事争着干,还说:“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
一位老师说:“过去我们教育孩子们要懂文明,讲礼貌,费了不少口舌,他们都似懂非懂。现在把它编成歌谣,一教就会。只要一问‘怎样做文明好学生’,孩子们就会唱‘房间定时须打扫,勤剪指甲勤洗澡,饭前便后洗洗手,早晚一定要漱口’。这些童谣把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孩子们容易理解、接受,教育效果非常好。”
孩子们更乐了,他们发现,没有了空洞的说教,老师、家长和他们近了、亲了。
如今的校园充满了文明、洁净的育人氛围,身在其中的学生如鱼得水,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了,心灵得到了净化,个性得到了张扬。
看到这一切,校长杨聪敏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