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衔接断裂的历史文明

摘要:

    2004年11月22日清晨7时,红日欲出,彩霞满天。在旭日霞光里,我手执火种,点燃了仿宋代柴烧钧瓷窑炉的炉火。

    说真的,我的手有些颤抖。

    作为一位陶瓷热工工程师,我点燃过无数次的炉火。为窑炉点火,对我来说是司空见惯之事,好像不该如此激动。但要知道,柴烧钧瓷窑炉烟消火灭已七百余年了,今天,我是第一次让柴烧钧瓷窑消亡后重新燃起。我手中的火种,将照亮钧瓷艺术史上一段暗淡的岁月,将衔接断裂的历史文明。

    钧瓷艺术作为陶瓷文化中最具闪光亮点的部分,自诞生到如今,所用燃料经过三个阶段,即柴烧、煤烧和气烧。柴烧钧瓷,在宋代,创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魅力,蜚声瓷林,跻身宋代五大名瓷之列。宋代之后,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柴烧钧瓷窑炉煅烧,工艺失传,钧瓷这一国宝艺术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长达数百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前后,钧瓷从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烧制所用燃料为煤之后,液化气为燃料的钧瓷窑炉开发并迅速推广,钧瓷的烧制基本成了气烧窑炉的一统天下。


    钧瓷是火的艺术,燃料的不同,决定着窑炉的温度、气氛、性能的各异,而窑炉的这些条件又决定着自然窑变的效果。也就是说,燃料的不同,决定了所烧制的钧瓷的风格、神韵、品位也必然不同。如用钢笔和毛笔作画,所画画的感染力和价值取向一定不一样,尽管都可能在各自领域里达到某种高度。

    柴烧窑炉的消亡给钧瓷的历史、工艺研究带来了严重缺憾,影响了钧瓷艺术的快速健康发展。柴烧钧窑消亡太久了,窑炉的构造、烧成工艺、窑变成因都成了难解之谜,只有故宫博物院里的传世宋钧,穿越岁月的时空,见证着柴烧钧窑曾经有过的辉煌。

    钧瓷学术界对钧瓷创烧和鼎盛时期所用何种燃料有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当时煤资源尚未开发,烧制钧瓷所用的燃料是柴;也有人说柴所产生的热量达不到烧制钧瓷所需要的温度。直到上世纪70年代宋代双乳状柴烧钧瓷窑炉在宋钧官窑遗址出土,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还有部分专家学者说那窑炉是烧陶器用的。

    为了衔接断裂的钧瓷历史,彻底揭开传世宋钧的烧制迷雾,笔者长时期对宋代双乳状柴烧钧瓷窑炉进行分析研究。从窑炉的结构、性能、火焰分布原理到烧成工艺,都作了反复的论证和试验,研究结果坚定了笔者对“宋代钧瓷为柴烧”的理论观点。笔者于2004年初完成了图纸设计工作,在国家关于拯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号召下,作为钧瓷窑炉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仿宋代双乳状柴烧钧瓷窑炉动工兴建。

    窑炉建成之后,进行了多次试烧实验,证实性能良好。于是,笔者毅然点燃了恢复柴烧钧瓷的炉火。

    经过近30个小时的煅烧,炉温达到了预期的高度……

     首次烧制成功。

     入窑60件产品,几乎都具有钧瓷的特征。有9件完美无缺,经自然窑变形成“晨曦”、“彩霞”等图画景观。釉色莹润,清丽淡雅,艳而不妖,丽而不俗,雍容华贵而没有庸俗之气,仪态万方而不带轻薄之姿,似幻似真,如诗如歌,画图逼真,令人神往……

    河南电视台、许昌电视台记者们用摄像机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首次试烧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产品出现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调整了炉窑温度曲线和烧成工艺。于2004年12月20日上午9时,再次将99件产品入窑,在禹州市的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记者们的注视下,再一次点燃了柴窑炉火……24日上午,雪霁云散,产品出窑了,成品率过半,这对“十窑九不成”的钧瓷烧制来说,可以说得上大获全胜。从釉色的乳光到窑变意境都可谓尽善尽美。专程从北京、郑州赶来的专家学者和市里领导们亲临现场,专家们非常激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说:“自钧瓷恢复以来迄今为止,这是我所见到的最与宋钧神韵近似的作品,其窑变艺术效果完全可以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宋钧相媲美……”

    2005年元月上旬,我在北京见到了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李辉炳教授,李先生对柴窑的恢复非常兴奋,他说:“柴窑的恢复解决了关于宋代钧瓷所用何种燃料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学术界一件大事,我很高兴,我一定得到禹州看看……”

    柴烧钧瓷的恢复问世,除了正本清源,为钧瓷生产奠定基础,推动钧瓷事业健康发展之外,还为钧瓷艺术百花园里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它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争奇斗艳,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演绎钧瓷窑变艺术的绝妙神奇……

    (作者系星航钧窑董事长、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