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十里长街的行走风情
神垕,最早听到这个名字时,我猜测她应该是个既神秘又厚重的地方。听了“进入神垕山,十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这首民谣后,我知道她就是独步天下的钧瓷发祥地。钧瓷就是她的符号。一个闲暇的秋日,我终于走进了这座悠悠古镇,用笨拙的目光阅览了她的风华。古朴斑驳的十里老街,刻满岁月痕迹的古老民居……浓缩、诠释了这座古镇的千年历史。它们是古镇的另外一种符号,与钧瓷异曲同工地代言了古镇的厚重与美丽。
神垕古镇的老街简直就是一个特色民俗建筑博物馆,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畅游其中,虽然也有一些街市的嘈杂与喧嚣,但更多了一份难得的古朴与宁静。古老的街道,记录了神垕由蛹化蝶的历程, 也承载了神垕一世的繁荣和千年的回忆。我想,关于古镇享有盛誉的钧瓷、历尽沧桑的名胜古迹早已被历史装订入册,根本不需要我这个异乡人多说。但我急欲倾吐的,就是古镇老街、老院落留在我心头并已成为永恒的几个瞬间意象。
神垕古镇在群山怀抱之中,镇中是东西走向的乾明山丘陵地带,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每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都是有坡度的,漫步其中,总觉费力。难怪穿过数条街道后,我发现这个古镇是没有自行车的,大多是摩托车。但就是这些上上下下的坡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古镇的血脉。神垕老街据说是清光绪年间始建的,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和红石桥街、关爷庙街两个行政街道构成,自东向西有东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等,状如一只巨大的蝎子。道路两边的老式建筑,历经沧桑被保存了下来,居住的多是怀旧情结凝重的老年人。午后的暖阳下,三三两两的老人闲坐街头唠嗑,显得那么安详。忽然间,一些内心深处很久远的场景便浮现出来,我好像置身于儿时嬉戏的巷陌,其间有姥姥斜襟的布衫、花白的发髻和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
古镇的民居均是高门台、筒子院,奇特的是这些房子的院墙大都用圆筒状的“匣钵笼”堆砌而成。“匣钵笼”是旧时用来烧制瓷器的一种器皿,大约一尺半高,质地坚实。因旧时家家都有烧制钧瓷的手工作坊,日子久了,就会产生很多废弃的“匣钵笼”。寻常百姓觉得扔掉可惜,遂用它们砌墙。虽然这些墙体不足以被描绘成美妙的水墨画卷,但我还是可以从一个个局部感受到它灵光一现的魅力。我走进几家民居,发现房内至今还保留着烧制钧瓷的钧窑。导游告知,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十里长街,烟火柱天,日进斗金”,就是“瓷都”旧日繁华鼎盛的生动写照。今天的“瓷都”还保留着“前店后坊”的传统生产销售布局:临街是门面房,做生意;中间是生活起居之所;后边是作坊,烧制瓷器,这些足以见证当年古镇商业之兴旺、街市之繁华。
“藤萝蛛网旧廊房,石板街头对斜阳。”十里长街上,拥有古庙13座和特色建筑8处,每一处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美丽的故事。一进三、一进五的“深宅大院”独具传统特色。这些院落多是以一个姓氏聚居,并以姓作为院名,如王家院、白家院、辛家院等。王家大院有着走马门楼和石雕门墩,据说是旧时一个大户人家所建。这个大户人家家道殷实,家中有180多人时还未分家,每天都在一个锅里吃饭。而坐东向西的转角楼则更具特色,它是四合楼院,进院后,依门棂作梯可登二楼,自门楼转向,可转大院一周。
不知不觉间,我喜欢上了神垕,喜欢得好像忘记了自己只是这里的过客,就好像她的繁荣兴衰、风花雪月都曾有自己的一份。譬如此刻,临街的门外站着青春的我,而破旧的木门里坐着两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看风景的我也分明成了他们眼中的风景。我不由得想象自己年老后的模样,猜测自己那时在想什么事、什么人……
“回首百年风雨后,几多足印化诗行。”古镇的老街、老院落是沉默无语的,但她们又分明诉说了很多。人们从四面八方奔向这里访古问旧。我想,除了与历史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外,除了被她深藏不露的文化氛围感染外,每个人还会用自己的灵感与想象在心底赋予古镇一些她当年未必有的内涵和价值。
我以初来乍到的喜悦和澄明的心境爱上了神垕。古镇的老街、老院在给我美的享受之后,也让我心生几分担忧。她们一路风尘“走”到今天,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显出老态,她的“骨骼”还能支撑多久?枯槁的面容后面是否仍隐藏着勃勃生机?
离开的时候,导游说当地政府已经花大力气对古镇进行了规划,这些珍贵的遗产将得到合理的修复和维护。倘能如此,这不仅是神垕之大幸,也是中原、中国之幸事。
感受神垕风情万种
以前,我曾多次到禹州市神垕镇观光,每次均被钧瓷那古朴端庄的造型和神奇绝妙的窑变艺术所陶醉。11月5日,当再次来到这里时,我却被该镇林立的乔木和满山的红叶所吸引。新开发的生态旅游景区和灵泉寺、云山寨、祖师庙等历史建筑让我领略了更多的古镇风情。
当天上午,沿着刚刚开发的通往灵泉寺的崎岖山路,我们在该镇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赶往这座香火不断的千年古寺,刚下公路,悠远的钟声便飘入耳中。沿着新修的道路,翻过两个高坡,我们来到了灵泉寺跟前。寺前叮咚流淌的泉水和千年银杏仿佛在热情地向我们招手,山内不时传来的松涛声仿佛是主人迎客时发出的爽朗笑声。
沿着寺后的台阶拾级而上,一些缓坡处有突起的巨石,仿佛是主人专门为客人准备的歇脚椅;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仿佛是主人为客人演奏的美妙乐曲;茂密的山萸株,又仿佛是主人为客人献上的美好祝福。山因远离人世的喧嚣、纷扰而尽显自然本色。
吸着清新的空气爬行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来到同治年间在山上建成的云山寨。据塞上的人介绍,这座大寨原来是为防御外敌入侵的,曾经保护了一代又一代的附近村民。大块岩石砌成的城墙,经过几百年的沧桑,仍能让人感觉到它们的宏伟和高大;厚实的城门上,风雨的侵蚀虽然为它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但经修复后仍能让人想象当年它为保护城内居民而作出的贡献。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面临着城下深渊,任凭强劲的秋风吹在脸上,云山寨再次让我感受到敌人来袭时的那种紧张和兴奋。
逛完灵泉寺、云山寨,我们一行驱车赶往素有“神垕天然氧吧”之称的森林公园(大刘山),行至半山腰,陡峭、狭窄的小路便迫使我们不得不步行。一路上,红红的枫叶,茂密的树林,泛黄的枯草,均让我们流连忘返。“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们忍不住大声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走累时,我们躺在山谷中被雨水冲刷得洁净如洗的岩石上,在和煦的阳光下,享受置身于大自然所特有的舒适与惬意。再次登上高山,虽已被曲折的山路折磨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山顶的空阔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人再次享受到征服大自然后的快感和振奋。
返回的路上,随行人员说,自从退耕还林工作开展后,神垕镇在充分利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大量种植青冈栗、马尾松、山楂等100多种植物,凤阳山、乾鸣山等多个生态旅游风景区已具雏形。灵泉寺、祖师庙、云山寨等历史古迹,虽饱经沧桑,但至今风骨犹存,且大都已恢复原样,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世人。素有“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美誉的神垕镇,正以一种瑰丽多姿的姿态向生态旅游的方向发展。
每周的星期二,神垕镇崭新的一天是从西大街开始的。
当深沉的夜色还没有被东方的朝霞驱散,噼里啪啦卸门板的声响,哗啦啦掀动卷闸门的噪音,便在西大街两旁的古玩店铺间传递开来。老板娘顾不上生火做饭,抄起掸子扫落瓷器上的尘土,老板则把最好的宝贝挪到最惹眼的地方……
影影绰绰中,街上急匆匆走来三三两两的汉子,有的拉着行李箱,有的扛着大纸箱,更多的是身背一个鼓囊囊的塑料编织袋。他们一边“老张”、“老李”地寒暄着,一边在街上找个高坡,一屁股坐在地上,然后小心翼翼地解开行李,开始“亮宝”:西周铜鼎、东汉陶壶、斑斑驳驳的三彩马,美轮美奂的青花瓷,一一在面前的地摊上摆放开来。有的抓出一把战国铜带钩,掏出几捧明清小玉件,小小的摊位瞬间成了风云际会的舞台。
与此同时,郑州、洛阳、周口、平顶山等周边地市甚至河北、陕西的古玩发烧友正乘着飞机、坐着火车、打着面的、开着私家车急急忙忙地往这里赶。他们绝不会错过每周二这个淘宝的良机。
位于神垕镇西大街的古玩市场,每周二的古玩大集便是这样开始的。它是这样的匆忙,这样的神奇,这样的充满诱惑力……
神垕,作为钧瓷的发祥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她厚重的历史积淀,璀璨的文化大观,让人无不感到敬畏和尊崇,而最能一展神垕历史文化底蕴的古玩市场,更是让各地淘宝人心驰神往。
据神垕镇党委书记李志军介绍,作为中原名镇、中原古镇的神垕,早在清康乾时期,便自发地形成过古玩市场。当时到神垕淘宝的风雅之士络绎不绝,古玩主要以青铜器和宋钧为主,于是在伯灵翁庙附近渐渐形成了古玩市场。
到了1999年,镇党委、镇政府决定依托本地精湛的工艺优势,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新恢复古玩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神垕古玩市场每个交易日展出摊位有300多个,客商数千,出现了营销火爆、人气旺盛的局面。
漫步于古镇的狭街窄弄,脚下是百年的青石板路,两边是仿古工艺品作坊。一个个形状古朴、色彩斑斓的瓷瓶,一枚枚锈迹斑斑的钱币,一件件古香古色的青铜器……恍然中,历史在这里轮回交替,文化在这里融合激荡。
在这些店铺经营的艺术品中,各个时代的钧瓷自然成为主流品种。“大火兰”、“煤烧的”、“刘富安大师的”……这些成为店家炫耀的资本,也成了来此淘宝者关注的重点。精仿的宋钧官瓷、金元钧瓷如今也成了销售主打产品。
李志军书记说,神垕镇之所以被誉为“中原潘家园”,是由3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悠久的古陶瓷文化氛围,二是精湛的仿古技艺,三是规划合理、布局宏大、人气旺盛的古玩市场。
一条古玩街,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缩影;一条古玩街,是神垕镇由穷变富的见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