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很少会有人想到会花大价钱装修自家的厨房;五年前,到餐馆吃饭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厨房、饭店、饮食、生活,如果我们用思维把这几个要素连成一条线,不难发现,许昌人的饮食越来越讲究,许昌人的日子的确越过越红火。
厨房越来越好
做饭越来越少
也许是因为从事餐饮行业的缘故,提到家庭装修,“许昌人家”董事长李国勇惬意地表示:“我特别在意厨房的装修!我喜欢厨房里窗明几净、整体配套设施齐全,在这样的环境中做饭,人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舒畅!”
李国勇告诉记者,以前他对厨房的装修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那时,他觉得厨房就是个做饭的地方,有火、有灶,再摆上油盐酱醋就行了。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发现自己的观念也在随之改变。厨房的功能不仅是做饭,还应该给人愉悦温馨的感觉。在油乎乎的环境中做出来的饭菜,会给顾客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从2003年开始,整体厨房的销售情况在我市越来越好!”一位经营整体厨房的老板对记者说。据该老板介绍,如今,市民对厨房的装修要求并不亚于对卧室和客厅的要求。
虽然厨房的装修越来越精美,但人们下厨房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说到做饭,市人民医院退休护士袁美荣深有感触。她说,过去过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六或二十七,她就开始着手准备:赶集买菜、蒸馍、剁饺子馅儿,忙得不亦乐乎,准备年夜饭成为一件辛苦并快乐的事。2002年,她和家人决定到餐馆吃年夜饭。这样很省事,花钱也不太多。从此,“下馆子”成为一家人生活中的新内容。
■记者旁白:有人说,要想知道许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样,看看他们的厨房就一目了然了。道理在于:厨房是生活质量的象征,只有收入增加了,老百姓才有钱装修它。正是因为生活水平在年年提高、我们能够在饭店消费得起,才冷落了家里装修精美的厨房。
饭店越来越多
口味越来越刁
作为《许昌晨报》《美食》版的编辑,谈起许昌餐饮业的发展,杨勇颇有一番心得:“许昌餐饮业的平民化消费开始于2001年‘许昌人家’春秋店开业。从那以后,老百姓对‘进饭店’由慢慢走进、慢慢接受转变为如今的开始挑剔。”
据记者了解, 2001年以前,有一句“东西‘芝兰亭’、南北‘天一阁’”的“口头禅”,在市民中非常流行。其中提到的“芝兰亭”、“天一阁”都是当时市区为数不多的名酒店。除此之外,就是“三国大酒店”、“许昌大酒店”等酒店的餐饮部。不过,在普通老百姓看来,除了婚宴、寿宴,去大型酒店吃饭对于他们来说贵且不实惠。
“当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能开一家让普通百姓都能消费得起的餐馆呢?于是我便把目光锁定在平民消费上。”说到自己最初的开店设想,“许昌人家”董事长李国勇依然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通过对市场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他将人均消费额定在20元左右,同时确定了“高品位、低消费、大众化、民族风”的经营理念。2001年,有5个包间、20个餐位的“许昌人家”春秋店正式营业。饭店开业后,火爆程度连李国勇自己也没有想到。2002年6月,“许昌人家”五一路分店开业。同年春节,他们推出了年夜饭,并且不设最低消费,顾客按照实际消费埋单。结果,不少人在吃过年夜饭后,立即预订了下一年的年夜饭。
在“许昌人家”的带动下,走“平民化路线”的饭店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许昌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餐馆。得到大众的认可,许昌餐饮业开始红火,并逐渐形成了“六大门派”:以“农家院”为代表的“农家菜派”,以“许昌人家”等为代表的“迷踪菜派”,以“小天鹅”、“德庄”为代表的“火锅派”,以“老友记”为代表的“私房菜派”,以麦当劳、上岛咖啡为代表的“西餐派”,以“贵宾楼”、“鱼翅皇”为代表的“贵族菜派”。
■记者旁白:品尝到可口的饭菜、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是人们的理想。然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这一切离开了一个最合适的价位,那么再可口的饭菜,再优质的服务也只能让人望而却步。“平民餐饮消费”之所以能够风行许昌,在于它适时地挖掘出普通百姓餐饮消费的巨大潜力。
文化氛围渐浓
吃喝不再重要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品位、吃健康、吃氛围……如今人们进餐馆似乎已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维系感情的纽带、商务应酬的手段、文化背景的体现从各个角度赋予“吃饭”新的含义。
功能一:交流感情。“每到周末,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那种感觉特别温馨。”说起家庭聚餐,市民刘书锋老先生很有感触。他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了,为了省事,家里来个客人或是逢年过节都下馆子。但是,比起下馆子的“商业化”,还是在家动手做饭最能体现出家庭的温馨。
刘书锋说,他和老伴退休后,希望能够安享一家人相聚的快乐。因为平时儿女工作忙,周末家庭聚餐就成了大家交流感情的最好机会。每到周末,他便会和老伴一起早早地上街买菜,然后等待儿女、孙子孙女回来,大家一起动手做饭、进餐,其乐融融。
功能二:商务应酬。“我认为款待朋友的最好方法是亲手为他们做顿好吃的饭菜。”拥有两家餐馆的吴先生表示。
吴先生对记者说,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经商时,生意上的应酬是最让他头疼的事,上哪儿吃,吃什么,吃多少无一不要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吴先生感到吃喝的多少、排场的大小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在商务应酬中,大家往往更看中的是对方的诚心。前不久款待客户时,他在家亲自下厨为客户做了顿海鲜火锅。客户对他的厨艺大加称赞。在这样的气氛中谈生意,大家都感觉非常愉快。
功能三:品味文化、感受异域风情。作为一名“白领”,市民刘小姐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吃的同时了解各种菜系的来历与背景。
渝菜、粤菜、川菜、豫菜…… 每到一处,刘小姐都会细细品尝,然后饶有兴致地询问服务员菜的来历、做法。刘小姐告诉记者,不仅她,她的很多朋友都对美食非常感兴趣,因为美食能够与人文、地理、历史、传说等联系起来,吃饭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记者旁白:“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这句广告语曾触动无数人的心。当任何事物与“文化”一词联系上时,不论该事物多么简单,也会增加几分内涵。饮食,最初的作用无非是让人填饱肚子,生存下去。而现在,饮食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我们除了感叹经济发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外,更应该考虑如何将这些内涵继 承和发扬下去。
许昌餐饮业发展
2001年,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8685亿元。
2004年,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0.8804亿元,比2003年增长23%。
2005年上半年,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671亿元,同比增长22.4%,增幅居各行业之首。
我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在外就餐支出
2001年:193.75 元
2004年:251.83元
2005年1—10月: 279.31元
大事记
2001年8月,“许昌人家”拉开了我市平民餐饮消费的序幕。
2002年6月6日,“小天鹅火锅”开业,高档火锅从此进入许昌。
独具地方特色的“ 农家院”在许昌餐饮业亮出了自己的招牌。
“哥德咖啡”开业,成为许昌西餐界的代表。
会聚各种风味的“老友记”私房菜在许昌悄然登陆。
2004年11月11日,瑞贝卡大酒店开业,贵族菜进一步风靡许昌。
结尾的话
到今天为止,本报推出的“看‘十五’如何惠及许昌百姓”系列报道已经圆满结束。这组报道分别从普通许昌人在我市的经营城市、旅游、出行、再就业、创“三城”、医疗、农业税、通讯、穿衣和饮食十个方面的亲身体会,集中反映了我市在“十五”期间的喜人发展。从这十个方面的细微变化中不难看出,“十五”对于许昌来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5年,也是人们思想观念明显转变的5年。市委书记刘春良在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上指出,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市“十五”的各项目标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的蓝图初绘。从过去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快速发展的5年中,许昌的经济将会越来越繁荣,社会将越来越进步,市民得到的实惠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越来越富裕。
(记者 王现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