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钧瓷历史上的丰碑

———评钧瓷窑炉博物馆

摘要:

    钧瓷历史千年之久。明清时期钧瓷艺术消亡,工艺失传。虽然于上世纪恢复重生,但钧瓷历史断裂脱节,令钧瓷研究者及钧瓷爱好者为之惋惜。

    任氏钧瓷第五代传人任星航矢志弥补历史缺憾,衔接断裂的历史文明。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任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副所长期间,就开始了对宋代双乳状柴烧钧瓷窑炉的潜心研究,从内部结构到烧成原理进行分析,以图恢复。经过10多年努力攻关,解决了理论设计上的诸多难题。2004年初,乘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之东风,任星航设计规划的钧瓷窑炉博物馆动工兴建。钧瓷窑炉博物馆计划恢复钧瓷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0种钧瓷窑炉,即唐、宋、元、明、清及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燃烧各种燃料的窑炉。
钧瓷在火中孕育、诞生,是火的艺术。窑炉是火的舞台,也是钧瓷的母体。钧瓷的历史也就是窑炉的历史。钧瓷窑炉由于构造不同,燃料不同,烧成工艺不同,其产品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在钧瓷历史上,唐萌发时期的黑花釉瓷质朴豪放,宋辉煌时期的高贵典雅,元、明时期的简约无华、清代的厚重玉润及民国时期大火蓝的自然古拙。它们带着时代的痕迹,在历史文化长廊中熠熠生辉。


    钧瓷烧成燃料经过4次重大变革。在唐宋元明时期用柴,清代恢复时期用炭,建国后全面恢复发展时期用煤,上世纪90年代后用液化气。由于燃料的变异,其火焰的强弱,流速的不同,产生的气氛也不一样,加上烧成工艺有别,就直接影响到了自然窑变艺术效果的形成。从釉色上看,柴烧的清新秀丽、炭烧的凝重古朴、煤烧的热烈含蓄、液化气烧的明丽浅艳……

    明清时期的消亡失传,给钧瓷艺术带来致命重创,历史上的钧釉配方及烧成工艺全成了难解之谜,特别是钧瓷艺术鼎盛时期的北宋钧瓷的窑炉和烧成工艺,更是让人不可捉摸,又让人心驰神往,只有宋钧官窑的传世之作,犹如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丽,透过历史的烟尘,若隐若现地向世人展示着她摄人魂魄的艳丽姿容。到后来,在钧瓷理论界,连钧瓷能否用柴烧也有了争议。有人断言说,柴所产生的温度达不到烧钧瓷所需的高度,宋钧官窑遗址所出土的宋代双乳状柴烧窑炉是烧日用瓷的。

    任星航创建钧瓷窑炉博物馆,旨在破译困扰钧瓷研究的诸多难题。10种窑炉全部按当时的外貌尺寸、内部结构、烧成原理建造,力图使所烧制的作品具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风格神韵,形成一条钧瓷文化长链,向世人展示钧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钧瓷窑炉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秋,星航钧瓷公司建造的仿宋代双乳状柴烧钧瓷窑炉完工,经过多次试验,于2004年末成功恢复了柴烧的钧瓷工艺,烧制出了酷似宋钧神韵的作品,震动陶瓷界,被河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作委员会列为重点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并授予“特别贡献奖”。星航钧瓷公司的柴烧钧瓷作品艳而不妖,丽而不俗,雍容华贵而不带轻浮之气,仪态万方而没有浅薄之姿,如花中之兰荷,似人中之贤达,实钧中之高品。

    继宋代柴窑之后,星航钧瓷公司相继建成了唐代钧窑、元代钧窑、清代钧窑及现代抽屉式钧窑等6座在钧瓷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钧瓷窑炉,并恢复了烧成工艺。共余4种钧瓷窑炉及附属设施制钧坊、赏钧居等工程也正在筹建之中,计划于2006年全部完工,可对外界开放。

    窑炉博物馆建成之后,将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钧瓷历史和钧瓷制作烧成工艺的地方,也将成为钧瓷爱好者欣赏钧艺并亲自参与制作、感受艺术创造魅力的乐园。它集历代窑炉之大成,恢复各种窑炉的烧成工艺,集中展示各时期钧瓷作品艺术风采。这对钧瓷艺术的弘扬和流布,对于禹州钧瓷事业的发展与壮大,无疑都是有利的,将起到不容低估的推动作用。

    钧瓷窑炉博物馆的建造,不仅是任氏钧瓷家族的盛事,也将成为钧瓷艺术史册中的丰碑。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