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城北,颍水河畔,古钧台旁,青砖红墙,雕梁画栋,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这里便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传世宋钧诞生地———宋钧官窑遗址。宋钧官窑的伟大贡献,在于其集民间之智慧,真正探索出了神奇的窑变机理,终于发现了“铜”在釉色里的特殊作用,从而摸清了钧瓷的窑变机理。1991年6月,禹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几百万元的资金,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为中心向外扩征土地,成立了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全国唯一的钧瓷专门研究机构。
古老的文明在此凝固,现实的辉煌还在眼前,1994年钧瓷研究所成功研制成2.4立方米液化气钧瓷窑,技术成果在钧瓷界普遍推广。1997年香港回归时,凝聚着河南9760万人心愿的《豫象送宝》就是钧瓷研究所利用液化气窑炉烧制的杰作。这对高1.997米特大花瓶,整体以红为主,红中泛紫,紫中透蓝,窑变形成的自然图案,近看如紫荆盛开,情满香江,远看似山岳雄壮,万象更新,无论从造型、工艺、烧制意象等方面,都代表了当代钧瓷的最高水平。1999年4月8日,钧瓷研究所隆重发行的一套钧瓷邮票,是宋代五大名瓷中发行的第一套邮票,也是继磁州窑、龙泉窑之后,第三组冠以“中国陶瓷”名义发行的邮票。
时光进入21世纪,民营钧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壮大,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挑战,怎样继续彰显自己的“官窑”作用呢?如今,在这里工作的是一群年轻人,他们扛起现代“官窑”的大旗,为钧瓷艺术的研究与推广、钧瓷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钧瓷产业的开发与营销,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传承古老文明
名列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的钧瓷,究竟为什么诞生于禹州呢?是这里厚重的人文传统为钧瓷提供了诞生、成长的土壤。据史料记载,禹州北部的具茨山是黄帝部落的主要活动区域。境内新石器时代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陶器。秦汉以来,禹州一直是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吕不韦、张良、晁错、吴道子等均诞生于此,他们的智慧影响窑工,潜移默化地孕育了钧瓷艺术的产生。禹州周边的巩义、鲁山、郏县、宝丰等地,分别以生产唐三彩、花釉瓷、宋汝瓷和磁州窑系产品驰名,姊妹艺术的营养催生了钧瓷艺术的诞生。据考古发现,整个河南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制瓷中心,元以前共有窑址319处,禹州占108处。了解钧瓷为何诞生在禹州,进一步理解钧瓷的发展规律,是为了探询历史名瓷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葆魅力的方向和途径,这在钧瓷研究所已形成共识。
于是,在钧瓷研究所所长张金伟的带领下,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禹州的山山水水,调查了50多个古窑址,对收集到的实物标本,进行了认真鉴赏。研究所先后在《古陶瓷研究》、《文物天地》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从禹州城内出土的唐代器物再谈钧台窑的烧制时间》、《禹州城建改造中对钧台窑的几点新发现》等近40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此外,在对古钧瓷标本科学测试取得数据之后,该所进行了成功的仿制,得到了古陶瓷鉴定专家的认可。2003年9月,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上,钧研所选送的“蔡式花盆”、“鼓钉洗”获传统工艺品金奖。
说起古钧窑遗址,最重要的还是位于禹州市钧研所内的宋钧官窑遗址——双火膛柴烧窑,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座双乳状结构的窑炉,也是许昌市唯一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自1974年发掘、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它已成为全世界陶瓷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双火膛柴烧窑有特殊的结构,却没有任何特殊的耐火材料。专家们在关注它的同时也对它提出了质疑。
尽管可以推测柴烧窑的烧制原理,但没有实践结果的证明,就会缺乏有力的证据。它对钧窑艺人,更对钧瓷研究所提出了挑战。作为钧瓷的研究机构,钧瓷研究所应首先担负起这一神圣的职责。1∶1复原双火膛柴烧窑,让事实说话!2002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向河南省文物局提出了恢复建造双火膛柴烧窑的申请和建议。为了达到保护文物、宣传文物、弘扬文化的目的,省文物局很快作了批复。建造复原1∶1窑炉是一个复杂的科技工程。年轻的钧瓷专家对双火膛柴烧窑以及出土的瓷片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一次又一次向当时主持发掘双火膛窑炉的专家赵青云请教,仔细了解当时的情况;他们还通过研究发掘出来的宋代钧瓷碎片,对胎釉原料的选取、配比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定性。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宋代钧官窑建造材料为土质,没有发现耐火材料;为依地下筑、洞穴式的结构;两个火膛分主副火膛,作用各不相同,主火膛作用在前期燃烧,副火膛在后期燃烧,副火膛的作用既要形成还原气氛,又要保证后期温度持续升高,最终达到1200℃钧瓷烧成温度。
2004年12月,在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内,在和宋钧官窑同一纬度、其东侧约100米处,研究所研究人员以同样的结构,1∶1复原建成了双火膛柴烧窑炉。第一次点火,由于雪后冻土较深,湿气难以蒸发,窑内和窑表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崩塌。最后攻关组总结经验,拿出了修补计划和第二次烘窑方案。2005年1月5日上午9时50分,双火膛柴烧窑又一次点火。四天三夜是一个漫长的煎熬。当炉内升温至1100℃时,无论怎样努力,温度也很难升高。此时窑膛内的窑体开始大量熔化,只得住火停烧。
2005年1月25日上午10时,经过一步步的改进,双火膛柴烧窑第三次点火。这一次,窑膛里装进了几十件上过釉的素胚。一天一夜,升温的曲线一直按照规律进行,当用完4吨硬柴时,温度达到了1270℃……开窑了,终于烧出了传世宋钧独特而不可言传的釉色,还带着炉子余温的瓶子,在人们的手中传着。那种温润如美玉、滑腻如凝脂的质感,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正如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陶瓷专家王莉英所说:“双火膛柴烧窑复原成功,对研究古陶瓷尤其是对宋代钧瓷烧制工艺有很大意义,它回答了专家对此提出的诸多质疑,也证实了这座宋代双火膛柴烧窑即是典型的、设计非常科学的钧瓷窑炉。它的考古意义非同寻常!”
立足创新发展
恢复宋代官窑双火膛窑炉,不仅考古意义非同寻常,而且是为了在吃透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前进。钧瓷作为传统工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创新。所以,如今钧瓷要发展,就不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视为金科玉律。当然,创新不是“瞎创”,而是在盘点、整合传统资源的基础上,依照钧瓷发展的规律,有章法、有目的地进行创新。艺术品要传世,必须要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各种最先进的信息,包括科技、审美和文化取向各个方面。目前,钧瓷制作手段、工艺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当今世界的陶瓷水平。钧瓷要保持的传统,归根结底是体现在窑变上,但这个“变”并不是人为的、可控的窑变,而应是自然天成、顺其自然的“变”。各种工艺环节完全可以渗入科技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现代工艺水平。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2004年夏,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完成了列入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无匣钵煤烧钧瓷试验。由于液化气比较纯净,没有灰粉污染,所以都采用裸烧,不再使用匣钵,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窑炉空间的利用率。然而,液化气窑炉烧制的钧瓷,虽然色彩鲜活洒脱,却没有煤烧钧瓷釉色浑厚、含蓄、玉润、晶莹;亮则亮矣,缺乏耐人品咂的韵味,这种韵味,应该就是宋钧的神韵吧。而造就宋钧神韵的原因之一,是当时柴烧、煤烧复杂多变、柔和、绵长的火焰。有没有一种钧瓷烧制方法,既继承传统工艺的优长,又借鉴液化气窑炉的成功经验呢?无匣钵煤烧,便是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找到的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点。
除了烧成工艺,钧研所还将大量的精力用于钧瓷釉色、造型的创新。而说起造型的创新,就不能不提起钧研所与我国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的合作。2001年韩美林来到禹州,在钧瓷研究所,他的造型设计使搞了多年造型设计的人眼界大开,激动不已。他设计的“传统器皿系列”、“吉祥鱼系列”、“豆豆壶系列”、“现代陶艺系列”,无不汲取了传统艺术、姊妹艺术的营养。“传统器皿系列”传承于商周青铜器和汉代陶器,既古朴又有新意;“吉祥鱼系列”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图案引入钧瓷造型之中,变平面为立体,拓宽了钧瓷造型的艺术源泉;“豆豆壶系列”小巧玲珑,便于收藏把玩,使钧瓷之美体现在片瓷之中,使人们意识到,钧瓷不只是古朴豪放的,在精巧上同样能体现神韵;“现代陶艺系列”融现代审美理念于钧瓷造型之中。钧研所人员认真研究分析韩美林的设计,不断地学习、吸收、消化,造型时一条线、一个面地理解把握,做到准确生动,精工细做;在施釉上尽量把韩美林的意图体现出来,达到创作的要求。
2003年8月,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上,韩美林在钧瓷研究所创作的《秋之获》获得金奖。专家们不吝笔墨,给了它高度的评价:《秋之获》结合了传统钧瓷工艺与现代陶艺的造型手法,造型典雅大方,富有新意,釉色浑厚丰润。整体作品纹路与色彩交相辉映,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的艺术效果。
钧瓷独特的艺术激发了韩美林的创作欲望,而钧瓷又由韩美林提升到了纯粹艺术品的高度,引导时代潮流,带动艺术陶瓷的发展。2004年5月12日,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钧瓷研究室正式落户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研究室成立以后,将努力创作烧制一批韩美林的钧瓷作品,建成一个高档次、高品位的钧瓷博物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钧瓷从业人员,帮助他们实现从匠人到艺术家的飞跃。
韩美林、公羊……这些年来,许多国内知名的艺术家被钧瓷吸引来到禹州,又被钧研所的好客留了下来,也留下了一批启迪当代钧瓷人思路的作品。钧瓷研究所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创造人员不但要吸收陶瓷养分,更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融现代审美理念于钧瓷造型之中。钧研所最本质的任务还是要拿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当好探索钧瓷艺术继承与创新的领头羊。
传播钧瓷文化
如今的钧瓷研究所已经形成博物、旅游、研究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格局。它是禹州市委、市政府传播钧瓷文化的一个主要窗口,也是许昌市推出的钧都游线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院内共有宋钧官窑遗址、钧官窑遗址博物馆、钧艺坊、钧瓷生产工艺流程、钧陶艺广场、中国钧瓷展览厅、现代钧瓷艺术展览厅等10大景观,已顺利通过国家3A旅游景区的验收。其中,钧艺坊向游人展示钧瓷从选料、成型、施釉到烧成等整个钧瓷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同时向游人提供手工制作钧瓷陶艺的场地、工具,有专业技术人员来讲解、辅导钧瓷制作基本工艺和方法,让游人参与钧瓷制作过程,亲手制作自己喜爱的钧瓷艺术品。从历史珍贵文物到现代艺术精品,从钧瓷工艺流程到自己亲手制作,游览完钧官窑遗址博物馆,游人会对钧瓷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有立体的、直观的了解。虽然,和大多数旅游景点不同,这里看不到奇山丽水,也没有热闹、互动的游戏,但是,这是一次人文之旅、艺术之旅,它让人心折于中国璀璨的钧瓷文化,在浓郁的艺术魅力中沉醉。旅游,以其可视性与参与性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了解钧瓷文化的窗口。
钧瓷研究所利用钧官窑这个宽阔的平台,来集中展示中国辉煌、灿烂的钧瓷文化,为祖国各地热爱钧瓷或不熟悉钧瓷的人们提供一个推介与宣传的平台,为禹州市的钧窑厂家搭建一座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为每个生产窑口提供最新的造型和研究成果。钧瓷研究所盘活“官窑”这块巨大而他人又无法比拟的资源,成为中国钧瓷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