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年1月23日,明朝第3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的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2000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一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那里人烟稀少,常年飞沙走石。
把北平立为京都
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感情。 永乐元年正月十三,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当君臣相聚一堂时,礼部尚书李至刚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明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
从目前看到的史料和研究者的分析中可以发现,1403年的朱棣正处于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状态。作为一个夺取皇权刚登宝座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对反对他的建文帝旧臣的杀戮仍在继续。
杀了很多人以后,朱棣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询问身边的大臣茹常:“我这样做会不会得罪天地祖宗?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尽管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被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在外。这件事成为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
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噩梦。他或许更加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 很快,当年的5月份,在一次临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然而,皇上的建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1403年,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出现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即可获得5年免缴税赋的优惠条件。同时在北京的郊区也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1405年6月,东南风吹起的时候,郑和受永乐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队远洋航行,带着永乐皇帝向世界展现大明国威的使命驶向茫茫的海洋。据说这次航行,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在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庞大的准备工程
永乐皇帝开始派心腹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他们中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 这些人即将去的地方,是四川、湖广等地的崇山峻岭。
他们这次要去开采的是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官员和百姓冒着危险进山伐木,很多人丢掉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伐木的代价。
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难见踪影,现今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由松木拼凑而成的。 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这样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传奇情景:“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后来永乐皇帝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更多的木材,从川、贵、鄂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 而这样的运输过程从1406年之后200多年里从未中断过。
永乐时期为建造新的宫殿,而进行的伐木工作,据说持续了整整13年。然而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也很艰辛。在保和殿后有一块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它是在明代,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的。而这样巨大的石头,是如何被运到这里来的呢? 据史料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 其中,一块石料开采就动用了10000多名民工和6000多名士兵,上万名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20000名民工、1000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运到京城。那些同样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
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10年。 泰宁侯陈珪,永乐四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必须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到永乐十七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当时石料制作的负责人陆祥、工艺的负责人蔡信、总设计师兼工程师蒯祥,还有一个叫阮安的太监,来自越南,这些人都对紫禁城的规划和设计作出了重大贡献。
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
600多年前的紫禁城尚未建成之时, 朱棣的临时宫殿在现在北京中南海的西北角。
永乐七年,朱棣以巡狩的名义住在这里。从永乐七年至宫殿建成后的永乐十九年,他在北京度过了5年零8个月,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军事和行政系统逐渐北移。跟随朱棣来到北京的一个叫王绂的画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燕京八景图》,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那个时候北京的美景和风情。那个时期,北京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移民、军户对郊区的屯田垦荒,使北京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北京对于这个王朝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永乐八年到永乐十二年,朱棣以北京为根据地,两次跨过长城御驾亲征,击败了多年来威胁北京的蒙古部落。
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最亲密的一个人去世了。她就是徐皇后,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说合的。怎样安葬这个结发妻子呢?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两年后,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 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借徐皇后之死而建陵,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
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地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谪贬到农村去当普通的农民,而其余的人只好选择沉默。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得民主。奇怪的是,群臣们也来了个一反常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迁都。他们说:“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600年前,北京曾经一次性汇集了10万名工匠,开始修建这座宫殿。他们大多来自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 关于这座宫殿建设的正式记载在《明实录》上有这样几句话:“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至是成。”
故事到这里不得不对历史的记载产生一些疑惑。在《明实录》中同样有这样的记载:“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今天一些研究者以此为据认为,紫禁城是自永乐十五年,用了3年半的时间建成的。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如此浩大的工程,8000多座房子,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可能用3年半的时间建成的。
但是无论有怎样的争论,千百年来中国古典建筑的工程方法,却一直未有大的变化。这些传统的工艺,在清代被人们概括为“八大作”, 即木作、瓦作、石作、扎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裱糊作。
1420年,这座宫殿终于建成了。它是在元大都皇宫旧址上诞生的。元大都曾十分著名的延春阁被景山所取代,而整个宫殿建筑群由北往南延伸坐落在整个北京的中心地带,成为这个王朝新的神圣之地。
20年的心血毁于天火
在宫殿刚刚建成之后,百姓迎来了那一年的农历元旦。从这一年的大年初一起,大明朝有了新的首都。宫殿盖好之后,意得志满的永乐皇帝把一位会推算未来的胡姓官员找来,让他算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胡回答说:“明年四月初八宫殿会发生火灾。”永乐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并表示到时候若不着火就杀他的头。
公元1421年5月9日这一天,天气骤变,雷鸣电闪,三大殿大火突然升起,真的被雷火击中了。
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官员测算新宫殿的未来, 在历史上无法考证。那个胡姓官员预测的故事,基本上可确立为一种传说。而在《明史》上关于这次火灾的正确记载是这样的:“四月庚子,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
但可以确信的是,永乐皇帝用近20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成的三大殿, 只存在了3个月就毁于天火。这对朱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痛惜宫殿的被毁之外,更令他痛苦的是对自身的怀疑。
朱棣敕谕文武群臣说:“奉天等三殿灾,我心惶惧,莫知所措。如果我的作为果真有不当之处,大家应该开诚布公地提出来,好让我有改过的机会,以回天意。” 他下诏求言引发了官员们的强烈反应。一部分人抓住这个机会指责朱棣好大喜功,认为迁都北京是错误决策。接着,处于惊恐与愤怒矛盾中的永乐皇帝,让大臣们跪在午门前相互辩论,还处死了一名指责他的官员。
不久,朱棣致力消除边患发动第6次北征蒙古的行动。但是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戎马一生的他居然从马上摔了下来。终于,在北征蒙古的途中,他在榆木川走到生命的尽头。
毁于天火的大明宫殿在永乐时代没有进行重修。 之后的20年中,曾经辉煌如梦境一般的紫禁城中央地带,是一片焦黑的废墟。
明英宗重修紫禁城
转眼间10多年过去了,正统元年,也就是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这个登基时年龄只有7岁的孩子十分崇拜他的曾祖父朱棣。他一登上皇位就做了一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做成的事情———重修紫禁城。
这一年的秋天,朱祁镇下诏“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又过了5年,他正式下诏重修三大殿和乾清、坤宁二宫。下诏当日工程就正式动工。
一年半之后,拖延了十几年的重建工作完成了。
北京紫禁城最终成为中国明清两代统治天下的政治中心;一座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从此傲然于世,成为我们人类历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原始材料由《故宫》剧组提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