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如今这座博物院里所收藏的150万件文物中,约有35万件是瓷器。
绝妙的
三秋杯和秘色瓷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50多年的耿宝昌老人说,那一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别看高不过7厘米,却是故宫博物院里最珍贵的藏品之一。此杯最初的主人是统治大明帝国的成化皇帝。 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主持日常朝政的大臣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们的皇帝了。此时的皇帝朱见深经常和自己最宠爱的万贵妃在后宫里寻欢作乐。为了讨这个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的欢心,成化皇帝命令景德镇的工匠特制出一种小巧玲珑的酒杯给她把玩。
这种绘有子母鸡图案的成化斗彩鸡缸杯,目前世界上仅存十几只。而绘有蝴蝶、兰花和小草图案的成化斗彩三秋杯则更为珍贵,世界上保存完好的仅有一对,现在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些小小的杯子一出世,就被当时的文人称赞为天下酒器中的极品。
“它是温润的玉,它是晶莹的冰,它是山水之间的青翠。”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一种瓷器的赞美。这种瓷器就是秘色瓷。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关于这种瓷器有很多神秘的传说。关于它是否存在、关于它的来历和名称,曾经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直到1987年,13件秘色瓷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这些争论才结束。目前仅存于世的秘色瓷数量尚无考证,故宫博物院在新中国成立后仅收购有3 件藏品。这种神秘的瓷器,即使是明、清两代的皇帝,也难以见到它的真容。乾隆皇帝曾经做诗感叹:“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
官窑的兴起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御窑厂正式在景德镇设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它由朝廷督办,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瓷土,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这些瓷器禁止在民间使用和买卖,烧制手段和配方对外严格保密。
贫穷出身的朱元璋也在设置官窑的这一年,出于节约的目的规定将祭拜天地的礼器改为瓷器。过去这些礼器都是用金银和玉制作的。后来,明成祖朱棣,带头将吃饭使用的玉碗换成了瓷碗,还将随葬时的明器、对海外臣国的赏赐换成了瓷器。
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明永乐青花压手杯的内底写有“永乐年制”的字样。这是中国官窑瓷器上第一次出现皇帝的年款。从此,新皇帝登基,都会在他新烧的瓷器上写上自己的年号。这也成为中国官窑瓷器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皇帝的提倡和带动下,明朝瓷器的烧制水平又得到进一步提高,瓷器开始大规模生产。那个时候,景德镇“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一位到过景德镇的法国传教士这样形容其制瓷的壮观场面:“白天浓烟遮蔽了云彩,晚上窑火映红了夜空。”
那些烧制好的瓷器将被带到世界上各个文明地带。那些从扬州、广州、泉州出发的中国的、波斯的、葡萄牙的和以后英国的船队,满载着瓷器驶向印度、阿拉伯半岛、欧洲、甚至非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景德镇烧制的最精美、品质最优良的瓷器,却只会运往一个地方———北京紫禁城。
陶瓷质地脆弱,非常容易损坏,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发生的复杂变化往往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所以,中国古人说,一件好的陶瓷烧成,要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巧”。一些器型、质地、图案和色彩俱佳的精品,甚至是工匠们终其一生而求之不得的。耗费很多人力、物力烧制的官窑之作,据说稍有瑕疵便会被当场砸碎,就地掩埋。
而在紫禁城里埋藏碎瓷片也曾经是太监们的一项日常工作。据记载,明清时期,皇宫内使用的瓷器即使破损了,也不能随便处置,必须找专门的地方掩埋,不能有一片碎瓷流到宫外。故宫博物院在院内施工时挖出过大量各个年代的陶瓷器碎片,完全证实了这一记载。但据今天的专家说,根据皇家档案记载,明代中期以后,有些官窑次品也会变价处理,故而流传到民间。
人间瑰宝青花瓷
现在的故宫博物院不仅收藏着专为皇家烧制的御用瓷,也收藏着元明时期向海外输出的贸易用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花瓷。这种白底蓝彩瓷器,淡雅青翠,被后世称为人间瑰宝。它的出现掀开了中国陶瓷业崭新的一页。公元2005年8月,在英国佳士德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青花瓷拍到了2.3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格。
中国青花瓷起源于唐,兴盛于明,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宣德青花。永乐宣德青花,采用郑和从西洋带回来的青料(俗称苏麻离青)烧制。用这种颜料能烧出浓艳的色彩,在瓷器表面烧成独特的斑点,可产生类似中国水墨画般的晕散效果。就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与茶叶、丝绸一起,作为最受欢迎的中国商品被运往亚、欧、非三大洲。
康熙帝钟情珐琅彩瓷
皇帝的审美情趣、性情爱好以及他的政治抱负,都会深深地影响不同时代瓷器的制作。从康熙开始,清朝皇帝对瓷器烧制所投入的心血,远远超出前朝君王。康熙对中国瓷器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珐琅彩瓷。
那时,法国传教士进贡来一些铜胎画珐琅,让康熙皇帝一见钟情。他决定在宫中尝试烧制,并将这种珐琅工艺移植到他所喜爱的瓷器上。瓷胎画珐琅的烧制方法和其他瓷器都是不同的。它是唯一在皇宫中搭窑烧制的御用瓷器。陶瓷的素胎在景德镇烧好后,运至紫禁城内,由宫中画师画上图画,上好彩料,最后在宫中烧成。为了方便康熙随时亲临作坊巡视督察,烧制珐琅彩的“小窑”设在了养心殿。一件瓷器,由皇帝直接授意、亲自过问并且在皇宫内烧制完成,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先例的。
由于铜胎画珐琅的制作工艺来自西洋,康熙广为召集会画画的外国传教士,甚至每见到一个传教士就会问他是否会作画。如果回答是,这名传教士就会被半强制地请进宫内,与工匠们一起烧造珐琅彩。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来自欧洲的传教士马国贤在写给同行的信中这样写道:“皇上开始非常喜欢欧洲珐琅画,命欧洲画家来画珐琅。我们必须一整天和卑贱的工匠们同作息,于是言称,不曾学过画珐琅,而且也故意不学此技术。我们将画画得拙劣无比,于是皇帝下旨作罢。”
在康熙皇帝的直接督管下,珐琅彩瓷器终于在康熙去世前烧制成功。这一时期康熙珐琅彩,还是和铜胎画珐琅风格一致,图案多以花卉为主,珐琅颜料也全部依靠从外国进口。
珐琅彩瓷
在雍正年间的发展
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他继承了康熙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酷爱。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当时就让他最信赖的十三弟允祥来负责内务府造办处的工作,也具体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烧制。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国产珐琅料终于炼成,而且它烧炼出来的花色、品种比进口料还要多,足以保证珐琅彩瓷的创新需要。
雍正对珐琅彩瓷器的痴迷比他的父亲康熙有过之无不及。他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二月十七日,雍正皇帝上午先到中和殿、保和殿检视第二天到先农坛祭祀的准备工作。回到养心殿后,他批阅了三份奏折,发了两道谕旨。就是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他还对珐琅彩瓷器的器型、花样、材料进行了细致的批示。
对于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现在的研究者评价:瓷器淡雅、清新,有着隽永的审美,跟康熙时期的风格有所不同,基本上摆脱了铜胎珐琅彩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珐琅彩瓷器,直接让当时著名的宫廷画家用珐琅料在白瓷胎上彩绘。这些瓷器上出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所崇尚的梅兰竹菊和意境幽远的山水画。
珐琅彩瓷器在中国8000年延绵不断的陶瓷发展史上,是中国古陶瓷顶峰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
对宋代五大名瓷的仿烧
雍正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同时,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他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古朴自然。所以,以沉静雅素为风格的宋瓷,深受雍正皇帝的喜爱。雍正对宫廷瓷器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宋代五大名瓷的仿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雍正注重对汉族经典文化的学习。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宫皇家档案中记录着:“雍正八年十月二十六日他来到文华殿经筵讲学。而就在这一天,他还下令要求御窑厂仿烧宋代钧窑瓷器。”
钧窑瓷器以红蓝相间的钧红釉闻名于世。民间一直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等说法。据传说,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他非常喜欢。汝窑工匠按照他的要求,烧成了这种淡青色的瓷器。
宋代五大名瓷中传世最少的是汝瓷,全世界只有70多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20件。明代《宣德鼎彝谱》中记载:“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从这个记载中,后世得知,宋代有五大名瓷流传于世。紫禁城所藏的宋代五大名瓷曾为宋朝皇家御用珍瓷。哥窑釉面布满开片,开片由深黑色大开片与褐黄色小开片交织而成,俗称“金丝铁线”。
官窑瓷器以粉青釉色为最大特点,造型典雅古朴。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一个烧制白瓷的瓷窑。这些瓷器目前是故宫最珍贵的藏品之一。
《陶冶图册》和督陶官
中国瓷器的工艺水平在清朝康雍乾时期达到了又一个高峰。雍正的儿子乾隆即位后,陶瓷中心的景德镇人口竟达百万,而为皇家制瓷的御窑厂作坊有23个。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他命宫廷画家为他绘制《陶冶图册》。这本图册详细地记录了御窑厂的生产状况,展示了乾隆官窑开发的新技术,对官窑瓷器生产的20道工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乾隆以帝王之尊亲自策划陶瓷的生产,其中包含着乾隆想表达亲民勤政、以德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
“祀神酬愿”是《陶冶图册》中记载的陶瓷生产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关于这一工序曾有这样一个传说:明万历年间,根据朝廷命令烧制大龙缸,每每失败,期限将至,工匠将受到惩罚。一个叫童宾的工匠忧心如焚。为救这些人,童宾跳进窑火中,大龙缸终于烧成。《陶冶图册》上的这些文字是一个叫唐英的督陶官奉命撰写的。唐英13岁起在养心殿做杂役。他善画能诗,还擅长编写剧本。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因办事干练受到赏识而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监督窑务,做督陶官年希尧的助手。他用3年的时间,谢绝一切社会活动,和工匠们同吃同睡,苦心钻研。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时候,他已经从一个外行变成了技艺精湛的陶瓷专家。 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唐英成为正式的督陶官。他督导陶务前后20多年。在这期间,景德镇所烧制的陶瓷被后人公认是瓷中珍品,无论在品种的仿古创新方面,还是在器物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唐英因此而成为历史上最不同凡响的督陶官。
乾隆时期,陶瓷生产的管理更为严格,尤其是对督陶官的要求甚严,颇似今天的问责制。那时候,即使像唐英这样的人,也会动辄受罚。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已66岁的唐英接到了乾隆皇帝的圣旨:“此次唐英进呈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这次进呈瓷器钱粮,不准报销,著伊赔补!”结果,这次烧制的467件瓷器,所有费用全部由唐英自掏腰包。
粉青釉交泰瓶是唐英进呈的创新之作。“交泰”是取《易经》中“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时运亨通之意。它上下两部分互相钩套,既可活动,又不能拆开。这件粉青釉交泰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唐英烧制的另外一件粉彩八卦如意转心交泰瓶现在则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御窑厂为乾隆皇帝烧制的一件中国陶瓷史上空前绝后的作品———高将近87厘米的大瓷瓶被称为瓷母。它总共汇集了15种釉彩、16道纹饰,彩绘12幅吉祥图案。
宣统三年(公元1921年),清朝灭亡,官窑生产终成历史。而紫禁城所拥有的跨越千年历史的瓷器珍宝也在历史的动荡中,散落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两万多件瓷器,陆续被收藏进故宫博物院。181件从18世纪沉没的瑞典歌德堡号商船上打捞上来的中国外销瓷器将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城楼展厅展出。展览过后,它们中将有18件永久留在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新的藏品。
本文原始材料由《故宫》剧组提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