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月的许昌,春风拂面,万象更新。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穿行在绿意荡漾的农村,感受着广大农民走平坦路、饮干净水、建沼气池、用放心药的喜悦,也同他们一样,感受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成就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给农民带来的诸多实惠。
新农合:农民看病不再难
“我幸运,交了10元钱,补了3万元,比往年多补2万元。党的政策就是好,我赶上了好时候。要不,得了这个病,还不得早早见阎王……”这是禹州市浅井乡扒村九组村民席某的肺腑之言。今年52岁的她2月13日突然患上了多发性脑梗死,被家人紧急送往禹州市人民医院,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几万元的医药费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又背上沉重的包袱。幸而全家参加了新农合,很快便得到了3万元的最高封顶补助。
其实,今年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高补助3万元的不止席某1人,截至记者发稿之日,全市共有73名农民得到3万元最高补助。“一年交10元钱,算下来每天只交3分钱,没想到就能得到几万元的补助。新农合为俺看病解除了后顾之忧。”襄城县城关镇河西街村民李存意由衷地说。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农民每年缴纳10元合作医疗资金,各级政府每年给每人补助部分资金,形成合作医疗基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看病,可按照一定比例从基金中获得补偿。这就是让众多农民津津乐道、受益匪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让那些小病忍、大病扛,没钱住院,不敢住院的农民吃了定心丸,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局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我国的合作医疗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一度解决了群众看不起病的难题,但由于多种原因,合作医疗陷入了困境。进入新世纪,全国各地开始探索、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长葛市有幸成为首批试点县(市),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市实现了全面覆盖。今年,全市参合农民达到332.37万人,占农民总数的91.0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源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时时处处为农民着想。继2007年,我市在简化补助手续、降低住院的起付线等惠民政策后,又于今年2月1日起,实行参合农民看病住院全市一证通。这意味着,只要是参合农民,手持参合证,在定点医疗机构看病,都能享受相同待遇的报销比例。这项措施在全国尚属首创。
沼气建设:“点亮”新农村
“建了沼气池,家里的环境改善了,每年节省煤钱千把块,这不,俺还喂了两头猪,增加了收入。”近日,在禹州市鸿畅镇岘口村,村民王国芳兴奋地向记者讲述他家的变化。
岘口村地处半山坡,共有370余户村民,原先是出了名的穷山沟,村民生活非常困难,烧不起煤,只能上山砍些柴烧,家家户户的墙壁都被熏得黑黢黢的;一下雨,村内猪粪到处流,卫生状况极差。后来,在镇政府的引导下,该村把建沼气池、发展庭院经济作为突破口,鼓励村民养猪、种小杂果,以此改善居住环境、增加村民收入。
经过3年的建设,现在全村已有260余户建起沼气池,并改建了厨房、厕所,其中近200户都重新整修了猪圈,开始发展庭院经济,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村容村貌也得到很大改善。说起村里的情况,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周说:“俺村通过建设沼气池,仅生猪的存栏量就有800多头。”
市农村能源站站长宋松民告诉记者,岘口村的变化只是我市受益于沼气推广乡村中的一个。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强力推进,沼气建设呈现出良好局面。2007年,全市新建沼气用户5.19万户,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2万户的目标任务的260%,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2座,完成全年任务的120%,全市累计推广农村户用沼气8.37万座,占全市总农户数的8.9%,年增效近亿元。
为解决建设沼气的启动资金问题,我市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社会捐助,农民自筹”的办法,建立“群众自愿投入、政府引导投入、项目捆绑投入、部门帮建投入”的投入机制,共筹措沼气建设资金8823万元。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沼气建设资金解决后,重要的就是推进问题,为此市里确定了20个沼气建设示范乡镇,对重点乡镇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沼气国债项目和其他农业项目上予以倾斜,大大激发了农民沼气建设的积极性。”目前,这20个沼气建设示范乡镇建设户用沼气池都在200座以上,占全市建池总数的40%。
同时,坚持用产业化理念经营、建设、管理沼气,千方百计提高使用效果。我市把每年的1-3月确定为沼气技术集中培训月,由市里统一组织专家,对各县(市)轮流集中培训,各县(市)对乡村分期分批进行培训。目前,全市已举办沼气生产工技能认证班32期,认证人数1531人,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有1名持证沼气工。在县级服务体系建设上,5个县(市)都按照有门店、有人员、有电话、有车辆,及时提供有效服务的要求,组建了县级沼气服务中心;在乡镇服务体系建设上,采取“个人投入为主,财政适当扶持”的办法,目前已建成乡级服务站59个;在村级服务体系建设上,依托专业施工队、农技服务组织,组建了324个村级服务网点,让使用沼气的农户不出村就能购买到沼气零配件,享受到周到的技术服务。
市能源站在禹州市7个村推广试验纯秸秆作沼气填充原料,解决了不养殖也可建沼气池的问题,为秸秆综合利用又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滴滴甘泉润民心
因为严重缺水,禹州市无梁镇虎龙怀村已连续10年没有娶过新媳妇,人口一直呈现负增长,很多适龄男青年到外边女方家成亲,被外村人称为“光棍村”。
市委、市政府和禹州市委、市政府了解到虎龙怀村的情况后,多次派人实地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去年,各级财政筹集30万元资金,为村子打了一口深达300米的水井,用水泵把水抽到山上的水池,再通过管道输送到每户人家。如今,虎龙怀村每户人家的院内都安装了自来水龙头,用水十分方便。一些人家还用上了淋浴、水冲式厕所,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我挑了一辈子水,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吃上自来水,真是方便极了。现在青年人也不再愁娶媳妇了,是党和政府救了我们这个村子啊!”87岁的村民高然一边拧开自来水水龙头,一边对记者说。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2005年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统计,我市共有饮水不安全人口133.8万人。为了把农村饮水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市政府2006年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有关部门根据省市有关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的要求,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供水事业规模化、工程建设标准化、运行管理企业化”的理念,始终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节约地下水资源,减少重复投资,降低建设及运行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供水工程建得好,用得久,效益高。2006年,全市解决了饮水不安全人口7万人,2007年帮助13.5万人告别饮水不安全状况。
另据了解,2008年,我市计划完成1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项目涉及6个县(市、区),计划建设饮水安全工程43处,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700万元,省级配套990万元,市级配套660万元,县级配套330万元,群众自筹1320万元。目前项目“可研报告”、“实施方案”均已经省发改委、水利厅评审通过,并上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待计划下达后立即开始施工。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