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2月16日,记者走进在市区劳动路北段新建、占地面积达96亩的许昌市第十中学,内敛而大气的教学楼让人眼前一亮。
【2015年承诺与兑现】
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力争全年全市新建6所初中,其中,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各1所;新建5所小学,其中,禹州市、鄢陵县、襄城县、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市直各1所,继续消除城镇义务教育超大班额现象。
●新建6所中学项目已完工2所,开工3所,1所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
●新建5所小学项目已开工3所,2所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
核心提示: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2015年,我市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把“加大中小学校建设力度”纳入十件民生实事,而且在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中积极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有效扩展和优化了教育资源,切实缩小了城乡间、校际间的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再只是个口号,所有孩子享受同等同质的教育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搬进新校区,高配置提高成才率
市区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大班额、上学难一直是市民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在今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中,我市把加大中小学校建设力度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许昌市第十中学新校区不仅完工、交付,而且在今年秋季就已启用,1442名学生搬入新家。
12月16日,记者走进在市区劳动路北段新建、占地面积达96亩的许昌市第十中学,内敛而大气的教学楼让人眼前一亮。
行政楼、宿舍、音乐教室、图书阅览室、300米的田径场、看台、标准篮球场、标准排球场、标准羽毛球场……在学校里走一圈儿,从基础设施上看,这里不逊色于市区的任何一所中学。
对于许昌市第十中学九年级4班的李郁颍来说,能够在初中最后一年搬到新校区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如果还在地处商业街的老校区上课,嘈杂的叫卖声让她无法静心学习,狭小的校园不能让她痛快地进行体育锻炼。自从搬到新校区后,安静的学习氛围、宽阔的操场,让她自信经过一年的拼搏,文化课成绩和体育课成绩都会大幅提高。
许昌市第十中学创办于1949年,一直地处市区七一路与凭心街交会处。对于这所学校的师生来说,校园面积小一直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
“有一年新生报到,一名新生刚走进校园就对家长说‘这所中学还没有我们小学大’,然后吵着闹着不愿在我们学校就读。”许昌市第十中学校长王支农苦笑着说,老校区(包括教职工住宅区)占地只有9.1亩,因为校园面积狭小,生源难以得到保障,常年保持3个年级12个班400余名学生。
“因为面积小,所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没有那么多房间,像音乐教室、图书室等九大功能室,我们学校没配全,已有的档次也比较低;没有标准操场,学校从来没有开过田径运动会,只开过趣味运动会。”王支农介绍。
此外,由于老校区地处商业街,紧挨胖东来生活广场,校门口狭窄的道路上常年人声鼎沸。嘈杂的学习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恶性循环之下,也很难拥有好的生源。
直到今年秋季,困扰师生的问题终于解决。首先,原市十四中并入新市十中,合并办学,生源有了保障;其次,占地69亩的新校园投入使用,共有6层教学楼2栋、办公楼2栋,建筑面积达18489.2平方米,可同时满足30个班1442名学生的课堂上课、兴趣特长、就餐就寝等学习、生活需要。
“搬到新校区后,功能室、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阅读室等专用教室一应俱全。图书室占一层楼,藏书由原来的10000余册增加为25000余册;理化生实验室均为双配,实验器材做到一对一。”说到这里,王支农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组在魏都区验收时,对新市十中的设施建设十分满意,直称赞“孩子来这里上学是一种福气”。
另外,新市十中依托校园内的300米环形标准塑胶跑道、铺设人工草皮的标准田径场和多个标准球类场馆,成立了足球队,在2016年秋季预备设置足球班,并积极申报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打造体育特长名校。
严格监管,建设群众放心工程
许昌市第十中学新校区的投用,只是我市今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为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更高需求,市委、市政府还积极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在全市开工建设了6所初中和5所小学,继续消除城镇义务教育超大班额现象。
目前,新建6所中学项目已完工2所,开工3所,1所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其中长葛市新区实验学校、襄城县实验学校已完工并交付使用。新建5所小学项目已开工3所,2所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其中禹州市颍川办寨子小学教学楼主体建设完工并通过验收,正在进行内外墙粉刷施工,综合楼四层主体施工完工。襄城县紫云镇里川学校综合楼已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
为了使建筑质量达到高标准,市教育部门严格落实相关制度规定,定期、不定期对各开工建设项目质量、安全、资金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组建教育集团,薄弱学校快速发展
除了硬件设施外,师资好不好同样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缩小校际间办学差距,缓解大班额现象,自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市以市一中、市二中、市十二中、许昌实验中学等4所优质初中为核心,吸纳市三中、市九中、魏都区实验学校初中部及市六中等普通初中,组建四大教育集团,建立大学区,将市区初中平均班额严格控制在了59人以下,使市区优质初中教育资源覆盖率在80%以上。
“组建教育集团,能充分发挥市区优质初中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帮助薄弱学校快速提升,实现学区内各成员学校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共同提高。”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手记:
实现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为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近几年,我市始终把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列为民生工程的重要一项,通过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城乡间、校际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相信,随着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广大学生来说,不管家住许昌哪个地方,以后上学将更加方便,享受的教育也将更加优质。这样一来,必定会更好地为许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