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月2日晚上6点30分,在许都广场附近的一家餐厅里,一群喜爱古琴的人在慢慢聚集,他们都是来参加许昌一三琴社牵头举办的古琴冬月雅集的。新年伊始,喜爱古琴的人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雅集现场,先是焚香开场,茶道迎客,接下来是古琴曲弹奏。10余位来自许昌各界的古琴爱好者,纷纷现场弹奏了《归去来》、《平沙落雁》、《枉凝眉》、《良宵引》、《阳关三叠》、《神人畅》、《流水》等古琴名曲 。来自温州佛学院的明慧居士特地赶来参加此次雅集,交流琴学。现场琴声悠扬,观众掌声不断。古琴乐声时而欢快明亮,时而空灵清幽,时而幽咽低回,时而悲愤彷徨,在场听众仿佛不断被带回暗古悠长的时空隧道。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被视为四艺之首,八音之绝,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必修之器。历朝历代,文人都把它作为一项修身养性的技能和一种精神的追求,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弹古琴著称。2003年,古琴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古琴为伴,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坚守。”许昌一三琴社社长、草木坊斫琴师赵艳春说。他告诉记者,古琴是一种小众乐器,目前我市的古琴爱好者大致有150人左右,一三琴社目前已经有80多个学员。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中国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一心想把古琴艺术发扬光大的赵艳春说。他说练习古琴,可修身养性。闲暇时光,可独守一处,抱琴调弦,弹拨岁月光阴;也可约三两好友,围席而坐,点香一支,清叙慢弹。“听着琴音像香丝缕缕一般游走,心境自然开阔许多。”一位网名为杰克的古琴爱好者告诉记者。
当晚8点30分,雅集到了尾声,大家还意犹未尽。记者惊喜地发现大家对于传统文化并非漠不关心,相反大家都有着强烈的渴求。只因时代历史因素与传承与保护机制的缺失,传统文化才找不到观众,观众也不大认识它们而已。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