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制图/杨凡
□本报记者 张培君
话题背景
提高工资待遇,为乡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降低职称评定标准……日前,河南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希望通过多项优惠举措,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收入微薄、工作艰苦、无私奉献……作为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乡村教师,没有惊天伟业,却用平凡和坚守,演绎了最质朴动人的故事。网友说,“先生够体面,老乡才更愿让娃读书。”实现教育公平,是该用“真金白银”善待乡村教师了。为此,记者从大河论坛征集帖中选取了4个乡村教师的故事,或许从他们的执教经历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群体的部分生存图景。
网友故事
乡村执教38年,我成了高级教师
我叫刘元明,是信阳罗山县竹竿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再过20来天,我在乡村教书就满38年了。
1978年2月,由于村里缺教师,我高中没有毕业就回去教书了。当时待遇除了工分以外,就是四块钱的补助。淳朴的乡情、醇厚的乡音,我的内心充满感激。
后来,我转正了,却遇到了职称评定这个坎。评先进、写论文、讲优质课,忙碌了三四年,也没有评上高级职称。好在教育厅来了一纸规定:教龄满30年的教师可以直接晋升为高级职称。我如愿以偿成了小学高级教师。
该有的都有了。可是,我的村庄萧条了。乡亲们外出的多了,留在家里的孩子也多了。有乡亲回来,那种疏远、陌生让人极不自在。冷不丁就会把孩子转走了,更让人感慨万千。
38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如今五十多岁了,为六年级的学生上语文和品德课,加上夜自习等,一周授课15节。由于年龄缘故吧,疾病也多了,我真的感觉累了。可是,我不敢懈怠,不是大病不敢请假,因为学校缺老师啊!
等退休了,我想写一本自传,计划50万字,好好写写乡村教师的苦辣酸甜!
职称与工资挂钩是难题
我叫邢慧,是驻马店驿城区顺河乡顺河小学的一名老师。10年前,当我从师范学校毕业、步入教师队伍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将人生的支点定格于“三尺讲台”。10年来,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对待工作,把学校看得比家重要,把学生看得比自己的孩子重要。所以每当看到自己与学生一同成长,我就有一种成就感。
但想想我们农村小学的现状,不免有许多无奈。就拿我们学校来说,由于交通环境、经济水平制约,地方财政补贴极为有限,导致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差,很多教师的工资根本无力承担家庭开支。最让人头疼的是职称评审,因为种种条件限制,这项代表着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并直接与工资挂钩的大事,已经成了乡村教师的一大难题,让我们头疼不已。
当然,我是一名教师,带着笑容上路,带着感激生活,你会发觉:学校很美,学生很美!我虽然每天很累,但我很快乐!
懂事的学生让我觉得幸福
我叫王素菊,是鹤壁市淇县黄洞乡鱼泉小学的一名教师。我1987年参加工作,当时工资每月42元。那时,学校的教室是瓦房,校园是泥土地,一下雨到处都是泥水。虽然条件艰苦,但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求知的脸庞,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选择留了下来。
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我的学生们都很懂事,除了学习外,他们会主动帮老师做很多事情。夏天,他们每天会在教室里打盆水,让老师洗脸;冬天,他们会主动把煤球搬到老师办公室,让我们取暖。他们还会把家里的一些事情、同学之间的故事告诉我,我们就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时候,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荣耀感就瞬间提升了,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的年龄已经越来越大了,我希望自己的待遇能再好一些,特别是在疾病和养老方面,能有保障。同时,我更希望学校里的环境再改善一些,让孩子们能够更加安心读书。
带着一帮“熊孩子”,有苦也有乐
我叫李敏。2014年9月,我从周口师范学院毕业,回到家乡周口淮阳县刘振屯乡,在这里的范丹中学教书,担任七年级的数学老师。一年零三个月,我带着一帮“熊孩子”们,有苦也有乐。
刚入职那会儿,我发现这些孩子的基础比我想象的还要差,乘法口诀都背不上来。上课提问时,很少有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看着这些像花儿一样的孩子,我心疼不已,我开始跟他们交朋友,经过一年多的接触,孩子们开朗多了,成绩也提高了。虽然待遇不高,环境不好,我也慢慢地爱上了自己的工作。
我住的教师宿舍,停水停电是常有的事,到了下雨天,房子还会漏水。另外,因为学校条件差,我现在也学会了和孩子们一样喝凉水。我希望,未来学校的设施能好一些,家长关心孩子多一些,辍学的孩子能少一些。我真诚地祝愿,这些孩子们都能考上大学,走出乡村去看看外面的美好世界。
网聚观点
要用真金白银留人
大河网网友“小斐宝贝”:乡村教师是农村孩子的启明星,是农村文化的一颗种子。很多乡村教师扎根乡野,默默奉献。但是,他们的生存现状却很差,实现教育公平,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必须按下“快进键”,用“真金白银”留住他们!
@无以言表:人要活着,就得吃饭穿衣养家糊口,提高乡村老师待遇不能仅是口头上的。工资涨了,公积金有了,在有些乡镇,老师比公务员还有钱,这都是好现象。要说尊师重教,这些比刷在村头围墙上的标语管用多了。
先生够体面,老乡才更愿让娃读书
@松涛明镜荡月影:先生够体面,老乡才更愿让娃读书。如果一个乡村教师的工资远不如出去搬砖的家长,那就别指望家长能重视孩子的教育了。现在省里出了好政策,让乡村教师成为村子里的“富人”,就是给农村百姓树立一个“读书有用”的最好范例。
大河网网友“人生过客”:如果不用高薪、尊重和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就没有多少人会选择这个职业,更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必将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影响下一代的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