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燕振昌是新时代的楷模,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为了更好地宣传燕振昌的感人事迹,大力学习、弘扬燕振昌的精神,长篇报告文学《燕振昌》的主创人之一、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市作协副主席丁晨,曾两次到燕振昌生活、工作的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进行采风。 “采风之前我对他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实地深入了解之后,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觉得他很了不起,让人敬佩!”在水磨河村住了一个多月,经过实地走访,丁晨彻底被燕振昌的精神折服。他通过手中的笔表达对燕振昌的敬佩之情。
在燕振昌的带领下,水磨河村被建设得风景如画。高铁军 摄
怀揣敬佩之情
驻村采风一个多月
去年10月份,在市作协的组织下,丁晨到水磨河村燕振昌先进事迹展馆参观、学习。“在那里待了3天,我深切感受到燕振昌同志一心为民、造福百姓的公仆情怀。”回来后,丁晨写了《水磨河故事》。文章主要描写了燕振昌如何为水磨河村引来“命运之水”。“那是一段煎熬的日子,6年过去了,他耗尽心血,终于为水磨河村引来了‘命运之水’。湖中的水丰盈起来,地里的庄稼抬头了,又迎来了丰收!人们浇地的时候,总会想起他。人们说,没有燕书记,就没有咱水磨河村的今天。”
第一次走访之后,燕振昌的感人事迹深深地吸引了丁晨。去年12月初,为创作长篇报告文学《燕振昌》,丁晨带着行李住在水磨河村。
丁晨来到村民家中、企业、学校、田间地头,采访了燕振昌的家人、同事、乡邻……经过一个多月的采风,燕振昌的感人事迹给丁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风之前,我对他的了解停留在表面。这次实地深入了解之后,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很了不起,让人敬佩。我彻底信服了!”
大公无私、乐意奉献
一心为民谋利益
丁晨说,燕振昌一生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让水磨河村富起来。“燕振昌大公无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他的理想。”2月2日,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丁晨不时用这句话评价燕振昌。
丁晨举了一个例子。1976年,经全体社员表决,水磨河村制定了排房建设规划。重新规划建设1000多户人家的住房是一项大工程,不少人家要拆迁。拆迁工作不好做,燕振昌先拆亲戚家的房子。“房子盖好后,村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房。”
村里第一次盖新社区时,大家争着要门面房,燕振昌没有要。第二次盖时,他的家人也想要门面房。燕振昌说:“我是干部,不能争这个,先分给人家吧。吃亏是福。”
20世纪70年代,燕振昌将村里有手艺的人集中起来,开办了砖瓦厂、白灰窑、机械厂,成立了建筑队、缝纫社。随后,燕振昌带领村“两委”建起水磨河村造纸厂。这个厂是长葛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也是全省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
“办股份制企业时,燕振昌从洛阳聘请几位技术工人,专门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丁晨说,随后几年,村里吸收股金数百万元,先后办起了铸钢厂、淀粉厂、瓷厂等股份制企业。水磨河村成为长葛市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村子。
丁晨近照。 记者 张汉杰 摄
为人执着、有拼劲儿
想办的事情一定要办成
2008年12月31日,水磨河村的村民发现,全村浇灌农田的幸福湖莫名其妙地没水了,仿佛一夜蒸发了。幸福湖的水“蒸发”,导致附近3个乡镇23个村近4万口人吃水和灌溉出现严重困难,4000多亩农田绝收。
幸福湖的水究竟去哪儿了?2009年,燕振昌在多方考证后发现,幸福湖的水凭空消失,西边平禹煤矿(原新峰龙屯煤矿)却在用4个大水泵24小时往外抽水。他推断,应该是透水事故导致幸福湖的水及地下水全部流向煤矿所在地。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近70岁的燕振昌开始不断向上级打报告,汇报幸福湖的情况。他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2013年10月,长葛市西部引水灌溉工程正式得到批复。该项目引平禹煤矿的矿井排水入长葛,注入幸福湖,解决附近坡胡镇、后河镇、石固镇的灌溉水源问题,同时配套建设了2.56万亩田间灌溉工程。燕振昌常说:“这是咱这里的‘小南水北调’啊!”
“他很有拼劲儿,想办的事情一定会想方设法办成。”丁晨说。
“他还是一个爱学习的人,非常重视教育!”丁晨说,原来村里唱戏的人比较多,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燕振昌将村里的戏台拆除,兴办学校。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专门聘请了一些优秀教师。”丁晨说,当时物资匮乏,老师要到外地拉煤。为了不影响老师上课,燕振昌叫来村民帮老师干活儿。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