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陈村和胡村清初合并,始称“陈胡”

摘要:

贯通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东西的昌盛路延伸到陈胡社区。 记者 万誉 摄

记者进社区 与您面对面

许昌县第十五站

(总第一百三十九站) 许昌县河街乡陈胡社区

阅读提示

许昌县河街乡陈胡社区,顾名思义,因为最先来这里居住的人分别姓陈和胡,所以得名“陈胡”。除了陈、胡两姓外,该社区还有苏姓、李姓、屈姓、宋姓等11个姓。如今,苏姓是陈胡社区人口最多的姓氏。陈胡社区通过为70岁以上的老人理发、发补助,评选好公婆、好媳妇等,营造尊老、爱老的氛围。

策划/刘力华

执行郝晋 贾同岭 代玺

社区名片

隶属单位: 许昌县河街乡 办公地点: 陈胡社区居委会 社区党支部书记:孔耀召 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红立

辖区范围:

许昌县河街乡陈胡社区东临夏庄,西至河苏路,南至沟王寨,北至许昌县苏桥镇张月庄。现有居民近700户,总人口2800多人,党员80人。陈胡社区有5个居民小组,分为6个队。现有耕地面积2900亩。

社区特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陈胡社区的大部分村民以家庭作坊形式加工腐竹。2005年后,随着相关部门对腐竹行业的整顿、提升,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腐竹企业成立,部分村民成为腐竹公司的员工。

记者手记

600年古韵荡新风

刘力华

由市区延安路一直向北,直行,再直行,转,再转,穿过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已经迷失方向的我们终于进入陈胡地界。作为河街最大的社区,其波澜壮阔的一面向我们徐徐展开。

岁月寂然无声,走过600年光阴的陈胡积淀了太多过往。当时光如风般疾驰,总有几笔浓烈的色彩,留在历史的画卷上耐人回味。自明清以来,陈胡迎来送往,闯王李自成战场浴血,“三苏”后人避难结缘,10余姓氏家族陆续迁入……小小的陈胡海纳百川,笑迎八方客。兼容并蓄中,陈胡文化、经济快速发展,数百年来从未迟滞不前。

从20世纪70年代起,陈胡人就大力发展腐竹产业。黄灿灿的腐竹,是陈胡家家的“宝”。富起来的陈胡人精神生活也不贫乏,叫响许昌的“戏窝”名不虚传。陈胡人的快乐,从夏风中传来的创富能手爽朗笑声里,从孝老敬亲的热心媳妇灿烂笑脸里,你都会得到最深切的体会。

600多年的陈胡,底蕴深厚。这让新上任的社区主任陈红立感到肩上并不轻松。稳民心、稳经济,他说自己只是刚刚起步。新的起点,期待古老陈胡有新的绽放。

因最早居住的人分别姓陈和胡,得名“陈胡”

36岁的苏青龙是陈胡社区居民。数年来,他痴迷于研究家谱文化。

据苏青龙介绍,明中期,村里的陈姓始祖陈之朗携家眷自山西洪洞县迁到许州城西北18里处而居,就是现在陈胡社区的东南处,名叫陈村。随后,村里的胡姓始祖胡玉章从长葛县城西也迁到此处,与陈姓为邻,所住位置位于现在村庄的西北处,称为胡村。

苏青龙说,他们苏姓是第三个从许昌县苏桥镇逃难来到陈胡社区的。“据我了解,逃难来的苏姓人是宋朝苏辙十七代世孙苏化凤。他来此后,娶了胡姓人家的女儿,在胡村南边居住,称苏家岗,后称苏家门。因胡、苏两家联姻,两家人还创了寨,称为和寨。”

清初时,李姓从菅庄迁到陈村东边,称李家拐;另一支胡姓从浙江宁波也迁到此处。这时,陈村和胡村合并,称为陈胡庄,后来又称陈胡村。清中期,屈姓人迁到此处。随后,闫姓人迁到村庄的东北处,称为闫家门。后来,宋姓人、张姓人、刘姓人、韩姓人、郭姓人等迁到陈胡。

现在,陈胡社区根据以前的陈村、胡村、苏家门、李家拐、闫家门将社区分为5个居民小组。

村中破损道路被重修,村民居住环境得改善

提起村里的道路,该社区主任陈红立说,10年前,村里修了柏油路,经过多年使用,有两条道路破损了,一条是村里进市区比较近的路,还有一条是北边的进村路,坑坑洼洼,特别是到了下雨天,到处是积水,村民出行特别不便。

“我们村的小学在北边进村的那条路上,平常村民接送学生都走这条路。”陈红立说,村里早想把这两条路修修。之后,通过政府拨款以及村民和企业捐款,修路的资金到位了。“可是让谁修,又让人作了难。”陈红立说,很多人想承包这项工程,商量不下。最后,他们决定竞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谁给的价位低,谁中标。

今年3月,两条道路修成了水泥路。“接送学生走这条路,再也不怕下雨天。”村民陈青云说。

路修好后,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社区又买了5辆保洁车,将保洁员从2个增加到6个。

昌盛路是贯通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东西的一条主要道路。2014年,昌盛路要从京广铁路线处向西延展,一直通到河苏路。昌盛路西延拆迁工作涉及陈胡社区的100多户居民。通过动员,大部分居民完成了拆迁。“群众工作不好做,但只要将心比心,大家还是很支持我们的工作。”陈红立说。

热心村民为老人理发、发补助,营造尊老爱老好氛围

陈保锋是该社区居民,在广东经营一家模具企业。这几年,每年过年回到家,他都会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100元钱。

除了陈保锋外,村民刘志凯和刘志杰两兄弟在社区附近经营一家腐竹企业。公司除了吸收村里的劳动力外,每月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30元钱。陈红立未当选村委会主任前,每年也会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补助。

另外,几名热心的妇女组成爱心团队,每个月在固定日子为老人理发、剪指甲。去年,该社区还评选了好公婆、好媳妇。

“不管是村里的热心人还是社区,我们做这些就是想在村里营造尊老爱老的好氛围。有了好氛围,村民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整个社区会更加和谐。”陈红立说。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