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一年就能变成“万元户”

你吃过的冰糕,外包装袋可能是武店人生产的

摘要:

武店家庭作坊里的塑印机器。记者 贾同岭 摄

策划/刘力华

执行 贾同岭 黄舒平 李亚琨

阅读提示

塑印,曾是武店人引以为荣的经济产业,鼎盛时期 80%的居民从事加工生产。一个家庭作坊干一年可挣一万元。

塑印,让武店人富了起来,盖楼房、开轿车、修公路。武店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武店人加工的塑料包装袋,多用于食品,比如饼干、蛋糕和冷饮等。不少“80后”和“90后”儿时吃的冰糕,外包装袋可能就是武店人生产的。

改革开放前,

武店人开始从事彩塑加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干一年变成“万元户”

5月19日,武店社区武海安的家中,几台吹塑机正在作业。只见颗粒状的树脂被卷进机器,加热后吹成一个长长的塑料筒,然后冷却、压薄,卷成一卷,最终成为塑料包装袋。

“这些包装袋是为档发厂生产的,再用彩印机印上彩色广告,就能包装档发产品了。”武海安说,他家的吹塑机制成的塑料袋,宽度从0.06米到1.2米不等,可供不同产品使用,用途较广。

武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卢丰民说,凡是外包装使用塑料袋的商品,都需要吹塑机和彩印机,武店从事塑料包装袋生产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村上很多家庭从事过这个行业。武海安是武店最早从事吹塑加工的居民之一。他客户多,生意好,一台吹塑机一天能生产一吨多重的包装袋。

20世纪70年代,集体经济盛行,村村办工厂,搞经济。一时间、砖窑厂、机械加工厂、农具厂遍地开花。当时,武店村也不落后。村民卢四增、卢保善经常外出跑业务,看到太康、上蔡等地的彩塑加工生意红红火火,建议武店上马彩塑厂。

“当年的彩塑厂规模很小,两个油墨滚子,一个刻板,外加一个封口机,这就是彩塑厂的全部家当。”卢丰民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开始慢慢变活,食品塑料包装袋供不应求,而彩塑制作技术简单易学,买来塑料袋,裁料、制版、印刷、晾晒,最后整理包装。

起初,武店没有吹塑机,塑料袋只能从郑州进货。“我们只负责在塑料袋上印刷。虽然工序简单,但利润很大。”卢丰民回忆,当年印刷一个袋子的利润为2分钱,村中的彩塑厂一天印刷一万个袋子,年底分红时,一个村民可分到一二百元。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年分红一二百元可不是个小数字。

从事塑印加工的是武店4队,其他6个队的居民从事纸张印刷、果树种植等副业,效益均没有4队的塑印加工好。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武店的塑印加工得到长足发展,80%的家庭都从事该行业。

改革开放后,塑印技术不断升级,从单色增加至彩色,再至多色;加工机器从人工手推油墨滚子,升级到圆盘印刷机,再到后来的彩色印刷机,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塑印和活字印刷一样,都必须先刻好底版,一张一张地印刷。后期的彩色印刷机,底版从阳文变成阴文,电脑操作,几乎不用人工,印刷质量更好,效率更高,从一天1万个增至一天10万个。”卢丰民说。

居民芦全立(他们村的芦姓分为芦和卢两个姓,原因是派出所登记错误)从1988年开始从事塑印加工。当年,他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买来一台圆盘印刷机,两年后娶妻结婚。

“20世纪90年代后,我又买了几台彩色印刷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芦全立说,那些年只要肯吃苦,肯下力,生意特别好,客户在家门口催着要单子,机器一天24小时不停歇。

因为武店塑印加工生产效益好,所以附近村庄跟着效仿。大大小小的塑印厂分布在武店周边,形成了较大的塑印市场。有了集聚效应,外地客商纷纷慕名前来洽谈,武店人获利匪浅。

据武店人回忆,最初生产的单色塑料包装袋多用于食品包装,比如饼干、蛋糕、味精、白糖等;然后用于冷饮包装,如傻子冷饮、小铃铛、宝宝乐等;后来,塑料包装袋用途更广,用于档发、肥料等。

据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塑印加工的武店家庭式作坊,一年能挣1万元,一家人干一年就是“万元户”。2000年左右,大一点儿的塑印厂一年轻轻松松赢利一二十万元。武店人因塑印发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该村率先集资修路,不少家庭购买小轿车。

家庭作坊终将被淘汰,未来还需抱团儿发展

塑印的材料是塑料袋,原来需要到郑州进货,但价格高,路途远,增加了成本。后来村民引进吹塑机,自己加工塑料袋,一则降低成本,二则增加盈利点。最早从事吹塑加工的有武西迎、武西申、周德山、武海安、武金贤、武德民等人。其中,武西迎、武西申还走出武店,在尚集镇办厂加工。

“走出武店”,是武店塑印加工后期的一个缩影。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原来家庭式作坊的塑印加工逐渐被淘汰。“家庭式作坊生产效率低,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客源逐渐被大印刷厂抢走,慢慢地没了生意,只能关掉。”武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卢丰民说。

到2004年,武店社区划入拆迁区,家庭式作坊更是没了前途。武店人纷纷转移阵地,北上长葛,南下许昌,办了不少彩印厂。武店社区从事塑印加工的企业,比例从80%下降到20%,现在变得更少。

本地从事塑印加工的作坊锐减,使得武店塑印没了集聚效应,风光不再,客源大减。同时,周边社区的塑印加工企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有先进的塑印技术、优惠的办厂条件,蚕食着武店最后的塑印市场。

“不少人也想转型,但错过了最佳转型期。如今形势艰难,资金和厂地都很难解决。”从事塑印加工生产20多年的芦全立说,武店塑印加工已经过了辉煌期,家庭式作坊终究会被淘汰,面对塑印市场的新形势,武店人应该紧跟时代,抱团儿发展,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