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美东区惹人醉
波光粼粼的鹿鸣湖
综合商业体亨源通世纪广场
生态环境优良的天宝河
绿树环绕的许都公园
“城市会客厅”许昌旅游服务中心
蓄势崛起十二五
“十二五”期间,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打造“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和建设“五园东区”的工作目标,坚持抓项目、破瓶颈、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东城区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21.5亿元,年均增长8.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0295万元,年均增速32.26%;固定资产完成投资400亿元,年均增长3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亿元,年均增长11%;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3.5亿元,年均增长10.1%;招商引资累计签约金额516.5亿元,完成出口额25350万美元。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十二五”期间,东城区共承担市级重点项目162个,累计完成投资147亿元。 城中村改造项目共完成拆迁1370户、54.8万㎡,开工建设安置小区11个,累计完成投资23.1亿元,建设安置房8564套,目前已完成9个社区基本户分房,共分配安置房4697套。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中,东城区承担8个项目12个标段,总投资9.2亿元(征地拆迁资金5.5亿元,工程建设投资3.7亿元)。截至目前,征拆工作已全部完成,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投资3.57亿元,占总投资的96%。
产业经济蓬勃发展
东城区坚持做强三产,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工建设了一批服务业大项目。目前,石武高铁站、万洲大都汇、亨源通360广场、市旅游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中原大厦、汽车产业园、空港新城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加快推进,截至目前,累计入区三产服务业项目116个,总投资324亿元,已完成投资156亿元;坚持做精二产,培育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截至目前,东城区产业集聚区共入驻企业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从业人数6500人,累计完成投资41亿,2011至2014年,连续4年被市政府授予“全市企业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坚持培优一产,培育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农业公司10家,经营大户11家,无公害蔬菜、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900亩,完成土地流转1800亩。
有效破解制约瓶颈
东城区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成立了许昌市东兴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先后与20余家金融机构和实力企业通过申请贷款、配合发行城投债、融资租赁、土地合作开发、信托计划等形式,共计融资39.19亿元;加大土地报批出让力度,累计报批土地6950亩,供应土地9200亩,其中划拨土地4400亩,出让土地4800亩,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60亿元;积极化解债务风险,按时偿还企业土地整理款、银行贷款本息合计21亿元。
城市形象持续提升
东城区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加强对主干道、广场游园和出入市口等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累计办结数字化城管案件9.7万余起,年终结案率达99.9%;完成绿化投资8.62亿元,提升悦民公园、学院河游园、东湖游园等广场游园的绿化水平,完成道路绿化50条,新增绿地面积350万㎡,城区绿地率达42%,绿化覆盖率达46%,许都公园、许扶运河游园、天宝路被省住建厅分别授予“十佳城市公园”、“十佳城市滨河景观”、“十佳城市道路”称号;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2亿元;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完成绿化造林3600亩;加大对私搭乱建和违法占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考核奖惩工作机制,集中拆除私搭乱建16万㎡。
民生民本落实到位
东城区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社保资金4798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800余人次;申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332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3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2013年,东城区获得“许昌市创业就业先进单位”称号,截至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4万人;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新建中小学2所,改扩建中小学2所,迁建初中1所,完成老校改造项目2个,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5580个,累计投资1.8亿元;扎实开展人民满意学校创建活动,探索“名校托管弱校”和“优质校带薄弱校”办学模式,创办市级人民满意学校1所,素质教育示范学校8所,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11所。东城区教育局荣获“全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半截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已建成投用,许昌市立医院项目一期计划年底前建成;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18858份,建档率97%,新农合参合率达99%。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东城区深化“平安东区”创建工作,加大“天眼”技防工程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安装监控1735台,全区治安防控系统覆盖率达到98%以上;健全立体化打防管控体系,成立专职巡防处突队伍,刑事犯罪发案率逐年下降,处置非访案件和维稳处突能力显著提升;狠抓信访积案化解和安全生产监管,上级交办信访案件办结率100%,5年来辖区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累计解决劳动争议及拖欠工资案件680余起,清欠工资5000余万余元;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领域专项治理,涉食品案件处置率达到100%;2011至2014年连续4年获得许昌市“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
建章立制逐步规范
东城区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规范了征地拆迁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了土地联审联批制度、规划联审制度、绿化管养机制和项目招投标采购制度,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能;健全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制定了《东城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强化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加大财政投资项目审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制定出台22项机关管理制度,健全议事决策、执行落实、限时办结、督察追究等机制,完善公文处理、民主生活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守则,推进了机关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规范办事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
再铸辉煌十三五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打通“六路”和建设“五型许昌”的总体要求,实施产业现代化和生态城市化“双轮驱动”,促进京港澳高速东、西部区域“两翼齐飞”,突出三产、以业兴城、片区带动、水系提升,推进商务中心区南区、许东新城、高铁商务园、鹿鸣湖、产业集聚区“五区并进”,建设水上游园、购物乐园、金融公园、文化名园、宜居家园“五园东区”,实现宜业、宜居、宜学、宜游、宜养“五宜新城”,使东城区成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确保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
发展定位
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发展特色,挖掘发展潜力,东城区的发展定位概括为“一心一区三基地”。
新兴商务商业中心
发挥后发优势,紧抓许昌商务中心区南区、许港产业带和许东新区开发建设机遇,树立超前理念,高规格谋划,加快推进许都广场、高铁商务园、鹿鸣湖和东湖游园等商务商业区建设,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现代商业等现代服务业,建成许昌市新兴的商务商业中心。
创业创新示范区
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利用“航路”、“高铁”、“陆路”的联通交流作用和区内高校集聚智力的环境优势,勇于创新和先行先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在许昌建设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创建全国创业创新示范区(城市)中勇当示范区。
临空经济基地
放大异地航站楼、空港养老服务基地等固有优势,对接港区,服务港区,支撑港区,突出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构建全面对接机制,打造服务港区发展、延伸港区辐射带动的重要区域,发展壮大临空产业,在许昌打造许港产业带和临空经济基地中起到重要作用。
现代物流基地
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抓住许昌海关获批和许亳铁路车站拟建机遇,强化空铁联运南枢纽建设,服务许昌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物流,以高端化、国际化为方向,谋划发展保税物流、高铁物流、航空物流港和先进业态物流园区,建设许昌市公铁空联运物流中心。
生态健康养生基地
以河南空港生活养老服务基地、华济医疗养老院等项目为带动,立足许东新城建设,建设具有保健养生、高端养老、医疗康复和健康产品制造等功能的健康养生新城,构建健康养老全产业链条,培育全国健康养老品牌,打造中原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发展布局
实现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立足区情,发挥自身优势,构建科学有序的“五区五轴”发展格局。
五 区
(1)商务中心区南区。建设以许都广场为主的现代商务、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现代商业等现代服务中心。
(2)许东新城区。实施高标准综合开发,以小洪河、秋湖湿地为核心建设生态景观,以空港养老基地、碧桂园商业带、骏景明珠港乐活综合体项目为支撑,建设宜居宜养宜业的生态休闲新城。
(3)高铁商务园。围绕京珠高铁许昌站站前广场建设高端商务、服务外包、创意设计、新型商业等为主的商务区。
(4)鹿鸣湖体育公园及时尚运动社区。围绕鹿鸣湖体育中心周边建设文化休闲、健康养生、娱乐购物等为主的商务商业区。
(5)产业集聚区。主要培育发展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印刷包装等技术含量高的临空型高新技术产业,创建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
五 轴
即青梅路、莲城大道、天宝路、魏武路、许扶运河五个发展轴。打造青梅路政务商业复合轴、莲城大道商务商业复合发展轴、天宝路商务金融发展轴、魏武路商务金融轴、许扶运河文化休闲轴带,增强中心城区协同效应,推动服务业向功能带发展,集聚成为许昌核心商务商业功能带。
发展战略
实现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立足区情,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举措,可概括为“2356”战略。
抓好两条发展主线。紧抓服务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两条主线。突出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先进服务业业态,以楼宇经济带动城市开发;城市建设中突出水系先行,提升城区生态品位,把东城区建设成为“高标准、高品位、高绿化、高舒适”的“四高”生态新城,推进城市功能齐全化,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
实施三城融合发展。实施许港融合、新老融合、环城融合,推进东城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许昌老城区、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着力推进交通一体、生态共建、产业互补、服务共享,充分利用他城溢出价值,提升东城区的内生力和对城市带动力,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融合发展。
推进五区并进开发。按照商务中心区南区、许东新城、高铁商务园、鹿鸣湖、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分块推进开发,争取每个区块形成1个精品产业,打造1个特色品牌,共同塑造东城区城市品牌,吸引要素在东城集聚,共促东城跨越发展。
提升六类福祉惠民。坚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着力实施扶贫攻坚,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城乡均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康东城;健全公共文化体系,提升东城软实力;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安全东城,共同步入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两高一率先”,“两高”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市其他县(市、区),“一率先”即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55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9%,力争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服务业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商务中心区和物流中心形象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取得发展;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突破65%。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处于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就业、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健身、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到2020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提升。到2020年,东城区中心城区建成区达到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5万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承载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园林式、景区型的生态新城面貌展现,产城发展融合互促,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明晰,城市风貌特色突出。
——“五园东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在许昌市总体部署下,大力推进智慧型城市、创新型城市、文明型城市、美丽型城市、幸福型城市建设,打造许昌的水上游园、购物乐园、金融公园、文化名园、宜居家园,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幸福感显著增强。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新步伐。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许昌建设全面推进。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经过5年的努力奋斗,东城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成为许昌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经济社会建设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责任编辑: 高云飞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