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争创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摘要:



前 言

5月24日,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竞争性评审答辩会在郑州举行。在参加竞争评审答辩的12个地市中,许昌市以全省第一名——89.42分的成绩成功入围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5月30日,市委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五城(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创”描绘出了未来许昌的美好前景。

争创海绵城市,是“五城联创”的一项重点工作。那么,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许昌为什么要争创海绵城市?争创海绵城市,我们要怎么做?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予以解读。

海绵城市是什么?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这是目前许多城市的尴尬和无奈,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和城市的有序运行。如果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雨水收放自如,那么“下雨天到某某市来看海”的城市内涝现象或许会慢慢消失。

为此,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2014年12月底,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后,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16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今年4月,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青岛市、珠海市、深圳市、三亚市、玉溪市、庆阳市、西宁市和固原市14个城市成功入围。

到底什么是海绵城市?住建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给出了答案:“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定义可以看出海绵城市就是解决雨水“量和质”的问题,做到合理地渗、滞、蓄、净、用、排。

简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真真切切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变化,其本质是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扰动,实施“生态的修复”。

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有关专家表示,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为什么争创海绵城市?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就许昌而言,也存在汛期降雨集中时易出现局部内涝、硬化面积大水生态结构单一、雨水利用少、城市面源污染威胁地表水体等问题。许昌城市建设要向何处发展?许昌要建成什么样的城市?许昌人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竞争性评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印发,建设海绵城市成为许昌城市发展提升的必由之路。

市委书记武国定表示,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公共设施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对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建设海绵城市,达成共识是基础。除了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教授莅许进行专题授课外,我市还通过“走出去”到其他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考察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利用报纸、网站、社区宣传、公众活动等宣传形式,增强了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全市上下形成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共识。

为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于2015年8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见》,邀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团队为许昌市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需求导向,新老结合,区域典型,独立排水”的原则,我市划定了魏武大道以西、清潩河以东、天宝路以北、新元大道以南,共计35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

许昌要建海绵城市,是否可行?具备哪些现实基础?2013年,以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投资54.6亿元,我市启动实施了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项目涵盖水质改善、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多方面。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水系整治的全过程。目前,北海、灞陵湖、鹿鸣湖、芙蓉湖、秋湖湿地等修复治理工程及清潩河、饮马河、灞陵河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另外,许昌还被列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积极推广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目前城市水系岸坡、两侧人行步道已全部采用透水铺装,市区透水步砖铺装比例已达到40%。

海绵城市怎么创?

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许昌争创海绵城市指日可待。为把许昌市打造成中原地区海绵城市示范标杆,从《许昌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可以看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海绵城市会不会离现实很远?目前,鹿鸣湖海绵建设工程、芙蓉湖海绵建设工程、恒大绿洲住宅小区海绵建设工程、魏文路海绵建设工程等13个典型类型示范项目已先行先试。

饮马河、芙蓉湖、北海、鹿鸣湖采用自然岸坡,清潩河采用格宾石笼、透水连锁砖等生态岸坡,科学合理地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在河道消落带,选用芦苇、水葱、黄昌蒲等水生植物,形成连续的植物过滤带,对雨水进行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形成季节性的湿地景观;城市水系的岸坡、两侧人行步道全部采用透水铺装……漫步莲城,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已初步显现。

5月24日,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竞争性评审答辩会在郑州召开。答辩会上,市委书记武国定简要介绍了许昌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情况,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石迎军从许昌市创建海绵城市的工作基础、方案任务、投资模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向专家们作了全面阐述,并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现场答辩。经过一天时间的竞争答辩,专家评审委员会从参加竞争评审答辩的全省12个地市中,最终评选出8个城市作为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许昌市以89.42分的成功获得全省第一名,成功入围。

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马红亮表示,我市入围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将重点选择河湖水系、园林绿化、城市道路和有条件的建筑小区、公建项目等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形成示范效应。2018年年底,试点区域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2018年后,要全面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水平,在全社会形成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将我市建设成面向区域和全国推广的具有影响力的海绵城市典范。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