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争创智慧城市:让生活便捷舒适

摘要:

两位年轻人正在尝试应用公共自行车的终端查询系统。

许昌市大剧院全景。

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指挥大厅。

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城市病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8月,许昌市被住建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宗旨是“创建人文特色智慧城市”,创建目标是力争到2018年圆满完成智慧城市创建任务,建成服务于民生、政务、产业等多领域的政府“政务云”与社会“公有云”相结合的两个云计算中心,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和信息安全四大基础平台,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医疗等智慧应用建成投用,使城市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全面加强公共资源的整合及部门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智能城市运营中心,城市的人、物、信息、交通协同高效运行,有效解决“城市病”。


城市管理更高效

在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指挥大厅内,240英寸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城市三维实景地图,29名接线员坐在大屏幕前,用电脑处理着信息采集员从市区各个角落传回的案件。

2015年2月10日,许昌智慧城管便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与市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行政审批、城市管理问题投诉举报等30多项服务内容均包含其中。

“‘数字城管’运行前,例如井盖丢失等城市管理难题,由于难以确认责任单位,问题处理通常需要十天半个月,现在系统从发现上报问题、立案、确认责任单位仅需三五分钟。”市数字化管理中心主任王磊说。

“数字城管”还开通了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城市管理问题上报功能,市民在享受多样化服务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参与城市管理,投诉身边的城市管理问题。

除了智慧城管外,我市的智慧市政系统投入使用已有3个多月,有了它,无论是雨季城市道路上的积水还是冬季路面上易出现的坑槽都能被市政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解决。对于护城河这个地处中心城区、与市民关系最密切的景观带,市政工作人员在护城河沿线安装了28个摄像头,利用智慧市政系统,通过远程视频、语音系统24小时进行监控,基本实现了全线无死角监控,河道内的污染物得到了及时清理。


市民生活更幸福

创建智慧城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用手机查找公厕、扫描二维码借阅电子图书、足不出户完成云医院在线会诊……在我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涉及医疗、教育、城管、交通、环保、水务、物流、旅游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如今,这些应用中的部分功能已经成熟,为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开启市民生活的“幸福模式”。

在采访中,许昌市居民一卡通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伟民告诉记者:“从6月份起,许昌市居民和在许生活工作的外来人员,将拥有‘许都通’。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务,如交水电费、就医、打的、购物、发工资、存取款甚至给孩子交学费等都可以通过‘许都通’来办理。”

记者了解到,高伟民所说的“许都通”就是许昌市居民一卡通,它是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应用,以金融IC卡为基础,发行统一名字、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的许昌市民卡。根据计划,居民一卡通的测试时间是3月至5月,6月开始一期发卡200万张,一期发卡完毕后即启动二期发卡,二期发卡数量为300万张。

高伟民说,许昌市现有人口480多万,他们两期发行的居民一卡通能实现许昌户籍居民、在许昌务工人群全覆盖,实现人手一卡,除可以小额支付,在餐饮店、超市、便利店等场所进行消费外,该卡还能在以下四个方面使用:一是应用于卫生医疗、民政事务、社会保障、财政惠民等涉及公共服务的部门;二是应用于公共交通方面;三是应用于公用事业,交水、电、暖、天然气、有线电视等费用;四是应用于教育消费以及旅游娱乐等方面。

记者了解到,居民一卡通共分为四类卡:A类卡,即加载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发放对象为许昌籍居民。这类卡以居民健康卡为载体,加载金融支付功能,整合交通、民政事务、住房公积金、代发工资等政府公共服务,实现水、电、气、暖、通信、有线电视代交费服务。B类卡,即加载居民一卡通功能的普通IC卡,这类卡以来许昌务工的流动人口为主要发卡对象,为其提供交通、商业支付、医疗等领域的服务,采取实名制,预计发卡100万张。C类卡,即加载居民一卡通功能和校园应用的学生卡,该卡可伴随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毕业,以平安校园、校内支付、考勤、门禁等行业应用为主,方便学生出门乘公交车、租赁公共自行车等。D类卡,即交通一卡通,该卡为预付费卡,具有非接触支付功能,兼容交通部密钥和住建部密钥,可实现全国交通互联互通。


“智慧”建设 只争朝夕

“智慧”建设,只争朝夕。据市工信委主任杨宏杰介绍,我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采用创新的投融资和建设模式,在保证智慧城市项目成功建设的同时,建立可持续、长效的智慧城市运营机制。

到2016年年底,我市将投入3亿元左右,基本实现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智慧门户、智慧政务等展开建设并部分投入应用;2017年,投入3亿元至4亿元,实现智慧城管、智慧安监、智慧教育等智慧应用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建成服务于民生、政务、产业等多领域的政府“政务云”与社会“公有云”相结合的两个云计算中心,继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和信息安全四大基础平台。未来,用于“智慧许昌”的总投资将超过30亿元。

“政务云”中心是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基础平台,是政府各部门不同信息化业务的汇集、数据整合共享的平台,也是以后市直各部门各项信息化项目应用的支撑平台。“我们目前订购了100台服务器,预计6月底完成软硬件平台建设。”市工信委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马红伟表示,今年9月中旬前能够完成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业务迁移和数据整合,10月份“政务云”平台开始试运行。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落地、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大数据产业培育、智慧民生普惠、智慧政务优化等五大工程,助力‘五城联创’。‘政务云’平台建设方面,将建成全市统一的智慧许昌公共服务平台,加载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查询等公共服务及民生应用功能,为市民提供快速、精准、多样化、本地化、一体化服务;民生应用推广方面,将进一步拓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一卡通等智慧应用项目功能;城市管理服务方面,将重点推进城市智能运营中心、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共安全等智慧城市管理项目,实现城市高效、安全、绿色运行。”杨宏杰说。

智慧城市已在许昌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悄悄发芽,沐雨承露。未来,一个智慧生态的城市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我们的城市管理将更加高效、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