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让家园和谐宜居

摘要:

东城区美景一瞥。

城区的改造升级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提升了城市形象。

“小绿”让市民出行更绿色环保。

鄢陵县不断优化城乡环境,切实让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前言

在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所有的城市都在寻求确立自己的新形象,阐释自己的新优势,谋求着自己的新发展。作为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奥斯卡金像奖”之称的中国人居环境奖,正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城市的目光。

“十二五”时期,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城市创建工作硕果累累,成功拿到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诸多奖牌。但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谋划新的提升,必须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推进城市创建工作。5月30日,在市委城市工作会议上,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被正式被列为“五城联创”工作之一。由此,我市正式吹响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的集结号。


最具魅力的城市奖项

在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中,由原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在所有的城市奖项中是公认的最具魅力的奖项,也是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

中国人居环境奖每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城市。其目的在于鼓励和推动城市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建设,在环保、生态、大气、水质、绿化、交通多方面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以适应城市居民由小康向更高层面迈进的需要。

作为综合反映一个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总体成就的最高荣誉,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标准高、涉及内容广、创建难度大。16年来,全国仅有40多个城市成功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济源市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以推进“五城联创”为载体,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无论是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还是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市委的这一目标都与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评价指标体系高度契合。

瞄准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体系所涵盖的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等六大类指标,我市通过多年的城市创建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有信心、有底气,通过5年的创建工作实现成功申报的目标。


“住”有保障“行”更便捷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提升年”活动,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保障房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11至2014年,我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1759套,基本建成28200套,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同时,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启动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159个,其中,45个项目安置小区建设已完工,有79个项目正在进行安置房建设,35个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累计完成拆迁面积1144.6万平方米,完成安置房建设面积757.3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共计345.15亿元。

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市购置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绿色公交车280台,全面建成了GPS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了3G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运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不断完善公交社会服务功能,购置长度在8米以下的小型公交车190台,适应老城区道路的街巷公交、社区公交配置率达到94.9%,开通1路、2路两条夜间公交线路和11路、33路两条旅游公交线路。目前,许昌市区公交线路共有46条,公交车辆1142台,公交线网长度达到252.35公里,公交站点500米内覆盖率达到88.2%,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0.6%。2014年,我市成功入围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城市。

近年来,我市十分注重打造绿色出行系统,建设贯通全城的慢行道、遍布中心城区的公共自行车租借点、覆盖全城的公交服务网络。2014年6月底,许昌市政府拨出专款3000万元,开工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经过不到两年的发展,市区“小绿”站点从55个发展到240个,车辆数量从1200辆增加到5000辆。如今,“小绿”站点又在进行第四期项目建设,预计6月底完成站点建设,逐步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市区公共自行车站点将达到300个,自行车数量将达到6700辆。


水变更清天变更蓝

近年来,我市以“碧水、蓝天、乡村清洁”等三大环保工程建设为龙头,以污染减排为抓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我市坚持“水系连通、治污先行”的工作理念,围绕消除黑臭水体、实现河流清洁的目标,立足内源整治,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安排治理项目58个,总投资约10亿元,通过生态护坡、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技术,建设透水性自然河道,实现生态修复、水质净化、空气调节、涵养地下水等生态效益;同时,以严格的排放标准倒逼产业升级转型;积极申请省环保厅组织制定《河南省清潩河流域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严控企业污染排放行为,倒逼两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市以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为核心,努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目前,列入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任务的6个治理项目均已完成,所有火力发电企业污染物排放均达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全面落实了建筑工地“6个100%”防尘措施,列入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的88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拆改到位,对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排查发现的煤炭销售网点已进行了关闭取缔。2015年,市区环境空气(AQI)优良天数为163天,较2014年增加4天;空气中主要污染物PM10、PM2.5浓度较2014年分别下降3微克和1微克,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资源节约成为城市符号

我市是一个严重缺水城市,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10立方米。做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节约保护和科学管理工作,成为实现许昌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早在2010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就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工作目标。6年来,我市围绕《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实行规划引领先行,体制机制创新,典型示范带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排放环节上,我市重点加强了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再生利用。目前,市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为日处理污水16万立方米,出水水质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安装自动控制设备188台(套),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运行。同时,我市进一步规范了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管理,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2010年以来,我市新建的民用建筑全部使用了节水器具,市区所有公厕先后更换了节水设施,对原有民用建筑中不符合标准的用水器具分期分批实施更换,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此外,我市引蓄并重,强力推进水生态建设,使城市水环境大为改善:从北汝河向市区调水,平均年调水量1.2亿立方米,既保证了市区的生活、生产用水,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生态用水;投资近2亿元,先后开挖天宝河、学院河,整治了许扶运河,环通了东城区水系;新修了双龙湖、东湖、芙蓉湖等湖泊……一系列引蓄水工程的完成,有效补充了城市地下水,改善了许昌市区水环境,促进了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任务的落实。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市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19.23立方米/万元,市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9.88立方米/万元,是全省较低的城市之一;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7%以下;污水排放达标率100%;关闭自备井工作和城市水生态建设工作均走在了全省前列。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改善了水生态环境,保障了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补齐短板志在必得

人居环境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影响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的重要因素,有了好的环境,才会形成资本、技术、人才流入的“洼地”。成功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将成为许昌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在5年的创建工作中,怎样完善城市功能,如何形成强大合力,按照评价体系标准逐条完成目标任务,成为能够成功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关键。按照今年5月住建部公布的新版《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六大类65项指标,我市已经达标43项,尚未达标19项,不确定3项。面对实际情况,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部署,以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决心,严格比照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各项评价指标,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补齐短板,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改善力度,在争创的第一年开好局——

培育优质教育资源。今年,我市将立足解决中心城区入学难、大班额问题,新建和改扩建15所中小学、16所幼儿园,增加460个班,扩充学位26000个;推进许昌高中北校区整体改造;建成许昌学院附属中小学、幼儿园。

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今年,我市将立足完善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打造 “15分钟健康服务圈”,新建6个、改扩建5个、规范提升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满足中心城区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完善中心城区养老服务。今年,我市将实施中心城区养老服务网络工程,为老年人营造健康、舒心、美好的生活环境,建设5个集社区照料、居家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满足辖区老年人社区服务和上门服务的需求,覆盖服务人群达到2万人;充分发挥12349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免费为入网老人提供1年信息服务,覆盖服务人群达到3万人;启动老年活动中心项目建设。

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今年,我市将立足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解决“千户万人”住房困难,年度计划完成投资超过1.1亿万元,建成并分配保障房3000套,实现中心城区3000个住房困难家庭10000人入住新居。

继续实施蓝天工程。今年,我市将建立中心城区扬尘智能监控系统,将城区重点扬尘部位纳入监管范围,新建2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基站,实现以“机防”代替“人防”;加大燃煤电厂治理力度,对中心城区电厂实行污染物超低排放;确保城市道路和国、省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以上,有效抑制道路扬尘。

……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既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工作,又是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在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的5年间,许昌的城市形象将得到大幅提升,广大群众在人居环境改善中将不断受益,改革发展的成果将惠及每一个许昌人。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行动、更加过硬的作风,脚踏实地争创,积极主动参与,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宜居宜业、更有实力、更有活力、更富魅力的许昌城!


【相关链接】

今年5月,住建部公布了新版《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新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本指标体系、城市实践案例和基本条件三部分内容。基本指标体系由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六大类65项指标及1项综合否定项组成。其中明确,近两年内发生重大安全、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违法建设等事故,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城市,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将已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作为申报的基本条件,将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作为申报的重要参考条件。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