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从“草芥”到“森林” 从“跟跑”到“领跑”

“河南的温州”为何长盛不衰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发轫,许昌民营经济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改制、壮大,再到21世纪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在不断“蝶变”中形成了活力与魅力兼具的“许昌现象”。在河南民营企业十强榜中,同样是许昌位居第一……

 从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发轫,许昌民营经济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改制、壮大,再到21世纪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在不断“蝶变”中形成了活力与魅力兼具的“许昌现象”。

 2003年4月,《河南日报》一组“河南的温州在许昌”系列报道,让许昌民营经济蜚声中原。13年过去了,许昌的民营经济依然高歌猛进,全省“中国民企500强”数量最多的省辖市是许昌,全省民企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数量最多的省辖市也是许昌,在河南民营企业十强榜中,同样是许昌位居第一……

 从“草芥”到“森林”,从“跟跑”到“领跑”,许昌,为何能成为民营经济的沃土,“河南的温州”为何长盛不衰?

 求证之旅——

 从“问号”到“叹号”

 6月15日,2016年中国(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考察团来到许昌,专程就民营经济进行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在一天的实地考察中,他们带着“问号”而来,却被许昌民营企业蓬勃生机和发展实力所震撼,又带着诸多感悟和思考离开。

 从郑州出发之前,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徐育斐的脑海里疑问连连:许昌,一个被称为“河南的温州”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模样?许昌民营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实力怎么样?

 在黄河集团的金刚石合成车间,柔软的石墨在2700摄氏度的高温中被“千锤百炼”,经过“脱胎换骨”,变成了世界上硬度最高的金刚石。黄河集团副总经理胡新英信心满满地向考察团成员介绍,“我们的宝石级大单晶及片状金刚石产业化项目,年产首饰用大单晶168万克拉,年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为‘黄河’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森源集团世界上先进的钣金柔性智能加工车间,徐育斐看到,偌大的生产车间不见工人身影,生产线全部由机器人集成控制,冲剪弯、焊接、堆垛等工序一气呵成,实现快速、精准作业。科技之新、效率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金汇集团的不锈钢产业生产车间里,被常人视作垃圾的废旧不锈钢,经过分拣、切割、打包、压块等程序,送入1700摄氏度高温的转炉内,熔炼成再生不锈钢板,进而被加工成各种工业和民用产品。正在建设的金汇·晟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精密不锈钢连轧项目,由中德企业合作建设,总投资10亿元,引进德国西马克技术,是目前国内第四条、河南省第一条六连轧生产线。

 徐育斐脑海中的一连串的“问号”变成了一个个的“叹号”。她感慨地说:“温州被称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风向标’,你们许昌同样有很多新的思路、好的做法,‘河南的温州’名不虚传。”

 成长之路——从“草芥”到“森林”

 20世纪80年代初,许昌农民郑有全开着一辆破旧货车,开始了他传奇般的创业之路。经过20多年的拼搏,他当初创立的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制品专业公司,“头顶时装”畅销北美、西欧、亚洲、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借助“互联网+”的风口创新转型,众品集团从最初杀猪卖肉的“肉联厂”,发展为冷链物流行业的一支主力军,如今成为拥有冷链车辆5900余辆的行业“巨无霸”,在全国56个大中城市实现了生鲜品共同配送,在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众品人”演绎的精彩故事。

 没有石墨,却成为世界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没有石英和黏土,却成为中国中部卫浴产业基地;不产一两金属,却成为闻名全国的再生有色金属加工基地;没有一家国家投资的国有机械加工企业的基础,却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铸件机械加工基地……从“萌芽初现”到“遍地开花”,从“草芥之微”到“星光闪耀”,从偏居许昌一隅到领行业之先,许昌的民营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升级蝶变,成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突出优势和拉动许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015年,许昌民营经济总量占GDP总重达到75%,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个和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841.1亿元,工业增加值1097.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89.5%、84.8%;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3.68万家,占全市企业比重的87%;非公经济从业人员156.6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比重超过70%,其中民营工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全部工业就业人员的90%。

 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感叹,民营经济是许昌“十二五”快速发展的重要密码,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扩大投资的重要主体、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创新之力——从“跟跑”到“领跑”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企业举步维艰,但森源集团却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近3年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106亿元、186亿元和220亿元,平均增速为37%。

 “森源的灵魂是创新。”森源集团董事局主席说,“森源集团2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路,就是不断的创新之路。”

 森源集团创办时,只有4个人、10万元的启动资金,如今已是涉足电气制造、车辆制造、新能源、投资物贸四大板块、员工近万人的上市集团。

 凭借技术创新,森源从只能敲敲打打干边角料活儿的私营小厂成长为电气制造行业的“领跑者”;凭借商业模式创新,集团的光伏变压器、箱变等产品呈现井喷式增长;凭借管理模式创新,集团不到3年时间就成为国内混凝土行业最大的第三方物流现代运输企业……森源腾飞,创新为翼。

 善于创新、敢想敢试、敢闯敢干,使许昌的民营企业家一次次抢抓发展的先机。

 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黄河集团20年前就组织了汇聚全国最高端专家团队的“百人专家组”,成功研制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六面顶压机,彻底打破了我国中高品级金刚石依靠进口的局面。

 国务院推动互联网+、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出台后,鲜易控股公司立即对上万名员工全面动员,探索出了“双创、四众”新模式,成为全国“互联网+冷链物流”的标杆企业。

 “许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企业达到了国家队水平。”许昌市市长胡五岳说。

 森源电气先后与俄罗斯、韩国、法国、德国和西安交大合作,共同建设高科技电气研发平台;新天地药业和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关系,做到了关键技术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使产品技术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豪丰机械,一个坐落于偏僻小镇的民营企业,竟然拥有国内同行业唯一的院士工作站。“我们和罗锡文院士合作的第一年,就利用他们提供的技术推出了国内领先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为公司创造了数千万元的利润。”董事长刘少林说。

 敢为人先的勇气,善于创新的胆魄,使许昌的民营企业由小到大、由大渐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成就了“许昌制造”的产业传奇。

 蝶变之门——从“草根”到“精英”

 森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楚金甫、众品集团董事长朱献福、黄河集团董事长乔秋生等人,他们年龄不同,涉足的行业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清华大学EMBA学员。

 “学习的差距=发展的差距。在知识‘大爆炸’、信息更迭不断加速的社会大背景下,不学习就没有能力创新,不学习就无法跟上时代步伐。”朱献福说。

 像这些在各自行业声名卓著的企业家一样,个人忙充电,企业忙转型,用新知识、新理念来凝聚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核”,已成为许昌市一道新的风景线。

 5月28日,长葛市出资100多万元的清华大学长葛市企业综合管理培训班开班,请70多名企业家在家门口上“清华”。从2012年开始,每年全市经济工作表彰大会发给优秀企业的“奖品”,都有清华大学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为期一年的进修名额。

 “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长葛市把‘人’看作最重要的因素。”长葛市委书记刘胜利说,“从2012年起,长葛市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创办高端研修班,启动了‘企业家能力再造工程’,每年用于企业教育培训的投入超过1000万元。”

 清华大学工商管理高级总裁班、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河南长葛企业高层主管培训班等,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创办的一批高端研修班,在长葛“扎堆儿”开班。仅2015年,长葛参加MBA培训班的学员就达3100名,两年来参训企业家达3.2万人次。

 高端专家的指点迷津、技术引领,使长葛市的许多民营企业家由“小富即安”的创业草根变成了“放眼世界、永不满足”的行业精英,越来越具有大家风度。

 “以前,我们只盯着长葛的‘一亩三分地’,不看‘许昌地图’,少看‘河南地图’。”一位民营企业家说,“但现在,我们不仅常看‘全国地图’,更经常对着‘世界地图’思考,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审视、定位企业的发展。”

 发展之匙——从“搭台”到“清障”

 森源、黄河、众品等大企业在业内声誉鹊起之后,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的各级政府官员频频到访,争相招徕这些“金凤凰”。但这些企业的根始终牢牢扎在许昌。

 楚金甫说:“我到过全国很多地方,但还是觉得许昌的环境最好。”

 他说,长葛市委书记刘胜利和市长尹俊营的办公室,他基本上没去过,因为根本没有必要。“每周六、周日,市委书记、市长都会到企业走访调研,这在长葛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企业有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书记、市长立即现场办公、当即解决。”

 “哪里有参天大树,它的下面必然有一片沃土。”楚金甫说,“许昌有这么好的创业环境,不做点事还真不好意思。”

 刘胜利说,长葛市委、市政府把自身定位于民营经济的“守夜人”、“搭台者”和“清障手”,着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广阔舞台,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一片“碧水蓝天”,全方位为民营企业发展开路清道、加力助推。

 经过10次“瘦身”,许昌审批事项由10年前的1822项精简至如今的98项,行政审批事项全省最少。深圳裕同集团入驻后,从规划设计、项目布局、设备进驻、安装调试到投产运营,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森源、黄河等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均实现当年征地建设、当年投产运营,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许昌速度”、“长葛速度”。

 自2013年开始,许昌市累计拿出3000多万元,对优秀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行重奖。真正让企业家创业上有底气、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受尊重。

 5月23日,许昌市向社会发布了雄心勃勃的“英才计划”,“十三五”期间,将拿出不少于15亿元设立“许昌英才基金”,力争引进培育50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这样的政策红利,将使许昌的民营企业家如虎添翼,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武国定说。

 建设一流“软”“硬”环境,注重人才培育和科技引领,打造创业创新沃土,让民营经济的活力、民营企业家的智慧得以充分展现,许昌民营经济发展由此开启了风驰电掣的“加速度”。

 跃升之机——从“潮起”到“扬帆”

 火热的6月,比温度更高的是许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热度——

 6月13日,许昌市召开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履新刚刚“满月”的市委书记武国定、市长胡五岳出席会议,发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动员令: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凝聚合力,真抓实干,唱响民营经济发展主旋律,让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创业创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为什么要吹响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号角”?许昌的决策者作了如下阐释:

 许昌经济发展,活力在民营、潜力在民营、希望在民营。“十三五”时期,许昌要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必须把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爬坡过坎”的当下,许昌要“稳增长、保态势”,更需要解放思想,加压奋进,推动民营经济步入快车道,跃上新台阶。

 许昌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民营经济成了许昌的“金名片”,但向“内”看,存在“数量多、骨干少”和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瓶颈,存在“不敢”、“不愿”与民营企业打交道的畏难情绪;向“外”看,与沿海地区相比,在经济总量、产业层次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居安思危,永远保持改革创新、拼搏奋进的“精气神”,才能为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在这次会议上,武国定强调,许昌市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理直气壮地帮助民营企业家成长,着力破除一些党员干部思维中“不想”、“不敢”、“不善”、“不会”与民营企业家交往的误区,开创政商关系新局面。

 这样的表态,让许昌市的民营企业家们异常振奋。

 楚金甫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倡导真正重视民营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为我们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打了‘强心剂’,许昌的民营企业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潮起正是扬帆时”。以大气魄谋划新跨越,以大手笔推动新发展,“许昌号”民营经济巨轮,正在“春天里”砥砺奋进、全速前行!

责任编辑: 杨静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