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非常之州”的智慧发展

摘要: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考察要求,许昌日报社迅即组织采访小组,赴常州、苏州、湖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深入了解当地在产业升级、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企业转型、人才引进等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对比许昌现状,探访先进经验,并自今日起推出“民营经济看江浙”系列报道,深度呈现记者走访所得所感,以期为许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开栏的话:

为使许昌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更好更快发展,6月18日至19日,市委书记武国定、市长胡五岳带领党政考察团一行50余人,前往江苏省常州市、苏州市和浙江省湖州市进行考察调研,学习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经验,树立发展“新标杆”,寻找发展“新坐标”。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考察要求,许昌日报社迅即组织采访小组,赴常州、苏州、湖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深入了解当地在产业升级、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企业转型、人才引进等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对比许昌现状,探访先进经验,并自今日起推出“民营经济看江浙”系列报道,深度呈现记者走访所得所感,以期为许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常州,非常之州,别称“龙城”,是江苏省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辖1市5区,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0万,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7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6.3亿元。

作为20世纪80年代“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常州市曾是“全国工业明星城市”。进入新世纪,乡镇企业风光不再,脱胎而出的民营经济成为常州经济最为活跃的细胞,推动常州形成了发达的产业布局体系。

常州市与许昌市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相差不大,但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是许昌的2倍多,财政收入是许昌的3倍多,其中民营经济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与许昌相似的是,常州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产业梯度迁移、提升科技含量、加快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近年来,常州致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进或培育新兴产业,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太阳能光伏、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石墨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成为区域标志和新增长极,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以及“一城两区三园多基地”的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常州智造”蔚然成风,成为苏南产业高地上一道独特的“常州风景”。

市委书记武国定一行在考察调研后,将常州确定为许昌学习追赶的标杆。记者也将常州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看江浙系列走访”活动的第一站,访企业、进园区、看发展,从常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中汲取经验、描画“标杆”。

转型升级:集聚十大产业链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工业发展“九龙齐舞”,“小桌子上唱大戏”,“农字当头滚雪球”,掀起了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不大的常州在中国城市版图上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地城市异军突起,曾经的标兵常州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面临着结构偏重、产业老化、资源刚性约束加剧、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现实忧患。

2014年,发展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常州恰好处于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下游中心位置。这既是常州难得的发展机遇,又蕴含着不进则退的强烈危机。

为破解“成长中的烦恼”,实现动力转换、保持合理增速、提升发展质效,常州积极调结构、促转型:

——以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把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裂变扩张、现代服务业量质并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去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8∶47.7∶49.5。

——以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核两区三园多基地”的创新格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4%。

——以重大项目支撑转型升级,实施“重大项目突破年”“重大项目深化年”“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等。

——以节能减排倒逼转型升级,调整发展思路、产业结构、企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如今,从长江之滨到西太湖畔,常州集聚了碳材料、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新医药等十大产业链条。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助阵,常州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1454亿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7家。其中,装备制造业占比达40%,东风、北汽、众泰等一批旗舰型龙头企业和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落户,产业发展逐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

传统产业:从“1∶8∶1”到“4∶2∶4”

纺织,是常州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之一,属于劳动密集、附加值较低的行业,一般纺织企业的利润率为3%-5%。而2003年落户常州的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现已成为阿迪达斯、耐克等5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主要布料供应商,利润率高达10%。记者在当地同行的引见和陪同下,走进旭荣,得以将其作为剖析样本。

在旭荣的面料展示大厅里,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国成向记者展示一块感温变色布料。他向布料哈了一口热气,原本的灰花色布料便迅速变成了白色。“这种面料穿在小孩子身上,父母就能随时方便地观察孩子的冷热情况。”张国成介绍,“我们还研发了储能、抗紫外线、抑菌除臭等多种功能性面料。去年,旭荣一年开发4000多个新布种,保持着平均每天10多个品种的研发活力。”

而强研发、重人才,是旭荣最重要的成功秘诀。

一组数字,最能体现旭荣的策略之变:在580多名员工中,研发、生产、营销三者比例最早是1∶8∶1,后来改善为2∶6∶2,如今已达到3∶4∶3,即研发、营销人员比例大幅提升,生产人员比例大幅下降。这还不够,未来,他们的目标是要达到4∶2∶4的人员结构。“工业企业原来通常是重生产,轻研发和营销,现在根本行不通了。营销是龙头,制造是根基,研发是支撑,提高增加值要求我们必须增加‘两头’、压缩‘中间’,这样才能掌握市场话语权。”张国成说。

在营销策略上,旭荣将产业梯度转移与坚持总部研发相结合,一方面,将一部分生产制造放到了南非、越南、柬埔寨,以降低用工成本,留住老客户的低附加值订单;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常州生产基地的研发能力,使老客户在有高附加值订单时第一时间想到旭荣。

同时,旭荣还在“两化”融合、加快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不懈创新。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旭荣今年1至5月份产值依然达到3.7亿元,实现利润3700万元。

类似的案例,在常州庞大的民营经济方阵里还有许多。常州市针对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等问题,着力发展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端制造业,重构常州制造业格局,提升产业智慧化、信息化程度。

常州上上电缆的前身是一家生产传统电缆的民营企业。面对国内外日趋激烈的竞争,该公司瞄准特种电缆市场求突围,现在其客户名单里都是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田湾核电站这样“重量级”的名字,连续3年销售超百亿元;

位于武进遥观的今创集团在1988年还只是拥有一台注塑机,生产两毛钱一个火车车厢衣帽钩的小作坊。如今,他们生产的轨道交通客车车辆装备市场占有率达50%,高精尖技术占产品的40%,成长为总产值7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我们发现,常州工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转向快、活力强。不过,“转型升级”并不等于“转行升级”。“常州的传统优势没变,只是通过科技创新,拿出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攀上价值链的高端。”常州金坛区委书记范寿柏这样认为。

常州通过掌握自主创新的“方向盘”,凭借科技创新的“惊人一跃”,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推动了“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的飞跃。

新兴产业:努力创造世界第一

长三角地带,是经济开放和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新政策、新产业总是先在这里出现。常州市政府和企业家们,非常注重捕捉机遇,积极引进或培育新兴产业,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英国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分离出石墨烯材料。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仅有一个原子厚,电子迁移率最高,热导率最高,强度最大,比表面积最大,接近全透明,全柔性,有“黑金子”的美誉。基于石墨烯的应用,可以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以当前技术或材料不能实现或很难实现的产品。这一发现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1年9月,常州便成立了我国首个致力于石墨烯研究与孵化的机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同期启动常州市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建设。2012年以来,全球首款石墨烯手机电容触摸屏、全球首款石墨烯重防腐涂料、全球首款石墨烯蛋白质分离试剂、全球最早制备平米级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常州在石墨烯领域创造了10项世界第一。2014年,常州获批建立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石墨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截至2015年年底,常州已集聚石墨烯企业53家,其中原料制备企业5家,下游应用企业45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至超级电容、电极正负极材料、传感器、雷达、抗冲击涂料、智能发热服等新兴市场。2015年,常州市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实现石墨烯产业总产值12亿元,2016年有望超过20亿元。“东方碳谷”正在这里巍然崛起。

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为提升企业抢占研发高地的能力,常州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并直面没有大学、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学习深圳虚拟大学园做法,把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力量引入常州,建设以常州科教城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与全市9万家民营企业实现对接。5平方公里的常州科教城,已汇集科技人才1.6万余名,入驻科技企业1000多家,平均每天新增2.7项专利,年产值超60亿元。

目前,常州高新技术企业达1126家,产值由2010年的2370亿元提高至2015年的49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32.1%提高至43.4%,并涌现了天合光能、上上电缆、瑞声科技等一批超百亿元创新型领军企业。其中,天合光能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光伏组件刷新世界纪录;纳恩博公司是国内首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短途代步产品运营商,产品行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简科技的碳纤维项目比肩国际一流;铭赛机器人构建“众创空间”,一个集团型的机器人协同创新产业园正茁壮成长……

“十三五”期间,常州提出了突出“轻”“新”“智”“绿”“特”五项经济发展重点任务,大力支持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等五大产业20个细分行业做大做强。

未来的常州,值得期待。今日的常州,有充分的理由成为我们的标杆!


记者手记:“智造”密码

常州市与许昌市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相当,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却是许昌的2倍甚至3倍多。为何会有此现象?

我们发现,常州经济发展有此成效,关键在于发达的制造业。常州企业紧盯市场需求,瞄准的是“世界一流”这一目标,围绕“智造”这一关键词,不遗余力地抓创新、搞研发、招人才、引项目、扩总量,真正实现了层次高、块头大、附加值高、创新力强的“常州智造”。

传统产业的代表旭荣集团,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转移低附加值生产线,主攻高科技含量的布料市场,加大研发与营销队伍比重,让传统产业“不落伍”,在业内难能可贵地保持了较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53家石墨烯企业是新兴产业的典型,他们瞄准的是世界一流技术,因此当石墨烯材料一经发现,他们就能迅速捕捉前沿信息、组织技术研发、开展应用创新……

记者深深感到,这些企业身上都闪耀着“常州智造”的光芒。许昌以常州为标杆,就需要学习他们勇争一流、敢于创新的干劲儿、钻劲儿,学习他们重视研发、关注人才的策略思路,真正把“智造”密码学到家。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