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4日,针对大学生暑期打工时遇到的各种“陷阱”,记者请河南天时达律师事务所的刘磊律师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给年轻的大学生提个醒。
核心提示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在暑期寻找工作时掉入“陷阱”。那么,哪些典型的“陷阱”值得大学生警惕?
7月4日,针对大学生暑期打工时遇到的各种“陷阱”,记者请河南天时达律师事务所的刘磊律师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给年轻的大学生提个醒。
【案件回放】
大学生暑期找工作,却被骗走500元
放暑假了,郑州大学一年级学生刘超回到家乡许昌。“闲着也是闲着,我想找份兼职工作,赚点儿零用钱也行。”刘超在QQ上向记者讲述了他被骗的经历。7月1日下午,刘超正使用电脑和朋友聊天儿,突然一个叫“印刷客服”的人要求加他为好友。“印刷客服”说他是深圳鸿达印刷集团有限公司的,该公司招聘兼职录入小说的“写手”,每1万字有380元报酬。
“我去年做过这种工作,每1万字300元,挣了6000元!”刘超说,因为以前做过这种事,他没想太多就同意了。随后,“印刷客服”让他填写简历。“印刷客服”说,他们公司与银行签订有合同,员工的银行卡里不能少于500元,让刘超把银行卡号和验证码发过去。
次日凌晨2时,正在睡觉的刘超突然收到了银行的取款提示短信。他的银行卡里的500元钱被取走了。
刘超发现自己银行卡里的钱“丢失”后,一直和“印刷客服”保持联系,但对方对他冷淡很多,迟迟不说工作的事。这时,刘超才意识到被骗了。
【律师说法】
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都要警惕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4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所以,一旦用人单位提出或变相提出上述要求,大学生应该提高警惕。这样的单位离它越远越好。”河南天时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磊说,大学生如被用人单位扣押保证金,可以到当地的劳动监察大队举报,也可以到当地的人民法院起诉;如果遇到网络诈骗,应当及时报警。
“大学生虽然素质高,但是容易被骗,因此这个群体已经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刘磊律师提醒大学生,暑期打工时应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权益受到侵害后既要懂得一些维权方法,又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勇于维权。
首先,增强维权意识,注意自我保护。女生着装应尽量职业化,警惕老板过分亲热、过多表扬甚至请吃饭;不要轻易答应别人送自己回家,晚回家最好让朋友、父母来接或者走人多的地方;尽量不要跟着别人去人少的地方或者鱼龙混杂的场所;在公共场合尽量不要喝酒。
其次,对于去应聘的单位,大学生一定要提前进行了解。如果应聘的单位是经销商,要注意查看其是否有生产厂家的授权书,营销的商品是否有注册商标;如果到中介机构找工作,一定要看其是否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大学生还可以登录国家工商总局企业信用信息网查询应聘企业的基本信息,看有没有注销、年检、行政处罚等信息,对招工企业有初步的认识。
再次,签订权责明确的协议。如果没签协议,那么要注意保存好一切能证明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凭证。有了这份协议,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大学生可以作为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最后,一旦遭遇“打工陷阱”,要了解维权方法。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发现被骗,可以向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及公安机关反映,或到法院起诉。
大学生暑期打工易遭遇哪些“陷阱”?
1.干满两个月不给钱
雇主称干满两个月才给钱,否则不给钱。干满两个月后雇主找借口拖延。
应对措施:如果雇主拖欠工资,应立即停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工作所在地的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到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2.被中介机构骗
交了中介费,但中介机构以无合适的岗位为由拖到大学生开学,最后不了了之。
应对措施:事前先核实中介机构的信用状况,交费前应要求中介机构明确其服务的期限、价款及违约责任等,签订书面合同。
3.不签合同索赔难
一些个体建筑承包商故意将苦、脏、累、险的工作交给大学生,不与其签订合同。一旦出现工伤等情况,大学生多索赔无门。
应对措施:一定要注意收集能够证明在工地工作的证据,如劳务合同、卡牌、饭票、打卡记录等。
4.传销公司欺骗大学生
传销公司招销售人员,大学生应聘后却被连哄带骗买许多商品,然后传销公司让大学生骗其他人。
应对措施:核实公司是否进行工商注册,拒绝购买商品;如上当购买商品,可到法院起诉,撤销买卖合同。
大学生暑期如何安全找工作?
1.根据可靠的信息找工作,比如学校勤工助学中心介绍的工作。如果选择社会中介机构,要注意检查它们是否有人力资源服务资质。
2.签订劳动协议。一定要签订正规的协议,把协议或收据保存好。
3.要学会保护自己。面试时,一定要让亲近的人知道你去了哪里,比如同学或者班主任、辅导员、家人等。
4.遇到工种变更要通知老师,严重的要向有关部门举报。
责任编辑: 谢雯冰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