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谢宏杰最喜欢的一件根雕艺术品《苍鹰》。
虽然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也”,但在根雕艺人眼中,朽木不仅可雕,而且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精美的、富有生命力的根雕作品。
根雕,就是这样一门让枯木“逢春”、败根“回生”的神奇艺术,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思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地进行人工修理。因此,它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根雕艺术协会的谢宏杰、段登千、张喜根等根雕艺人,了解了根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根雕艺人独具慧眼,“刨根问底”创佳作
“根雕艺术的精髓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一件作品天然成分占七分以上,才属于根艺范畴。如果七分或八九分都雕刻了,就属于木雕范畴了。所以,根雕的自然程度越高,加工越少,价值就越高。”段登千说,根雕最大的特点是独一无二,世界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件根雕,每一件根雕都是依据根材的自然形态、质地、色泽等确定题材内容,依形赋意的。
“对藏友来说,根雕好不好,树根的材质是关键。只有熟悉材质,有选择地进行收藏才是明智的做法。”段登千说,在材质上,黄花梨、紫檀做成的根雕质量较好。这些名贵木材生长周期长,材质坚硬、细腻、不易龟裂变形,随着存世量越来越少,增值空间较大。
天然本色是根雕爱好者的最爱。因为树根天然的颜色和纹理是根雕艺术品最自然的表象,也是根雕艺术品价值的直接表现,所以,不要用人工来随意增加颜色。失去本色的根雕几乎没有收藏价值。
“质坚纹美,充满动感,再加上雕功的点睛之笔,堪称佳作。”7月23日上午,在市区灞陵路北段民间收藏商业街一家根雕饰品店里,一件《苍鹰》根雕让谢宏杰爱不释手。
谢宏杰是河南省根雕艺术协会许昌分会副会长,酷爱根雕艺术,家中的根雕数不胜数。谈起和根雕的结缘,谢宏杰说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
“我老家是鄢陵县农村的,家里以种花草为生。受此影响,我从小对花草很有感情。我退役之后,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谢宏杰说,他1992年退役后被分到市区一家单位。工作之余,他经常到市区的拆迁工地上寻找石榴树。“有的石榴树生长了几十年,能移栽活的,就做成盆景养起来;不能移栽活的,就看看书,跟别人学习将其根部做成根雕。”时间长了,谢宏杰在根雕方面积累了很多知识。
“其实,一个树根要想做成根雕,花的功夫可不少。”谈起根雕的制作,谢宏杰说,一般先等树根干透之后,清理掉泥沙,露出自然纹理,再经过蒸煮、锯枝、雕刻、打磨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制作出一件根雕。制作根雕需要一气呵成,因为灵感不可复制。
“找到满意的树根很重要,这是一切程序的前提。”谢宏杰说,雕刻在根雕创作过程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发现。许多优秀的根雕其实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们本就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只需要根雕艺人具备一双能在荒野中探到瑰宝的慧眼。“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根雕更是如此。
“有时候为了创作需要,保证树根的完整性,不得不‘刨根问底’,像考古人员考古时那样,小心翼翼地将树根从地下几米深处刨出来。手掌上经常布满血泡。”谢宏杰说。
办好根雕博物馆,传承根雕艺术
不久前,在襄城县一乡村,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发现了一个“宝贝疙瘩”,然后花重金,用吊车将其运到家里,引来不少人围观。这个“宝贝疙瘩”是一个巨大的树根。这位老人叫张喜根。
人如其名,张喜根的事业与树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是河南省根雕艺术协会许昌分会会长,河南省唯一一家民营根雕博物馆——许昌喜根根艺博物馆的负责人,2013年被评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根艺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喜根称,他自幼家贫,父亲张六是当地有名的木匠,擅长做木制传统家具。自幼耳濡目染的他爱上了根雕。其根艺作品有上百件。
河南省根雕艺术协会会长靳佃三曾评价说,张喜根的根雕作品粗犷有力、注重天然、形神兼备。面对枯根朽木,他神思飞扬,匠心独运,妙施雕琢,在似与非似之中寻求意境,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张喜根说,做好根雕艺术是他毕生的心血,为此他愿意付出一切。
河南省根雕艺术协会许昌分会会员仅有20人,热爱根雕艺术的市民也是屈指可数。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根艺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喜根说,他最害怕的是这门手艺有一天会后继无人。“雕刻是一件必须耐得住枯燥和寂寞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兴趣学习这门既辛苦又无趣的手艺了。而最关键的是,收益周期太长。”
“这项艺术如果没有人热爱,没有人来继承和发扬光大,自然会消亡。”张喜根说,他现在的主要精力是办好许昌喜根根艺博物馆,做好根雕艺术方面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学习根雕艺术,将这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无重样
段登千是河南省根雕艺术协会许昌分会副会长,高级根艺美术师。段登千从事根雕创作20余年,创作的优秀根雕无数。据他介绍,根雕艺术在《中华民间艺术大观》一书中列入“雕刻工艺”,在现今国家“非遗”项目中划归“民间艺术”。它在我国是一门传统的、独立的艺术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
段登千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对根雕艺术的特点总结了五个字:真、奇、古、怪、绝。他说:“根材对根艺很重要。没有天然形成的好根材,很难制作出好的根艺作品。对于我们这种手艺人来说,寻找理想的根材十分艰难,往往‘过百木而不遇,相千根亦难一得’。同时,要在创作中反复思考,在爱护天然、不损天然的基础上,十分谨慎地略加修理,在似与非似中寻求意境,在根材的疤、瘤上找传神。”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