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阅读提示
寇准是北宋时期受人尊敬和赞赏的一位宰相。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刚正廉明、不畏权贵的做事风格树立了一代清官的形象。
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寇准病逝于流放地广东雷州,享年62岁。不为人知的是,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街道办事处老寇庄村这个有着2400多人口的村庄,绝大多数村民姓寇,并且是寇准的后裔。
老寇庄人在此繁衍生息760多年
7月28日,记者走进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街道办事处老寇庄村。
“我们都是寇准的后裔!”在老寇庄小学当过多年校长的寇保忠说,南宋末年,寇准第十一世孙寇一元任职许昌,开启了许昌寇氏的历史。公元1232年,宋元联兵与金兵大战于禹州三峰山,金兵战败,金主逃亡上蔡。公元1254年—1255年,元世祖忽必烈大举进攻中原,寇一元死在许昌。
据《寇氏家谱》记载,寇一元祖籍陕西省渭南市三原县,南宋末年举孝廉,任苏州刺史,后迁升许昌。元兵进攻许昌时,他“守职寿终”。寇一元的4个孩子皆在许昌南部落户,即现在的老寇庄,家谱中称老庄。
老寇庄是许昌寇氏最早的栖息地,至今其在许昌已有760多年的繁衍发展史。
寇保忠说,老寇庄人的祖先寇际良是寇一元的第十九世孙,生两子,长子自化、次子自慎。老二自慎在临颍西纣城做生意,并落户于此。老大自化在襄城屈家庄生活,后迁回许昌。
在老寇庄村东南,有一片占地近10亩的寇家祖坟,里面种着一片挺拔的杨树,在风中沙沙作响。记者看到,寇家祖坟中间有一块高3米多的石碑,上刻“寇公际良元配冯氏之墓”。
寇保忠说,今年清明节,山东曹县、陕西渭南、鄢陵、襄城等地的数百名寇姓人来到老寇庄举行了拜祖仪式,并给祖先寇际良和夫人立了墓碑。随后全村人一起吃了大锅饭,在村里唱了7场大戏,缅怀寇氏先祖,传承传统美德。
热心人历时3年修续《寇氏家谱》
树有根,水有源。家谱记载着一个姓氏的出处、迁徙等情况。在古代,一个家族要想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2013年,曾在许昌县地税局工作的寇国恩(年过八旬)、该村党支部书记寇丙银、老校长寇保忠和在许昌实验中学当过教师的寇钢军(寇国恩之子),于大年初三来到陕西省渭南市三原县相礼村寇准的出生地“挖祖根”。
寇保忠介绍,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相礼村竟然没有一家姓寇的,一位叫左云龙的守墓人守护着寇准的墓(衣冠冢)。说到这儿,寇保忠分析,作为一代名相,寇准做官时得罪了不少人。他被罢免后,寇姓人担心受到牵连,有的隐姓埋名,有的远走他乡,因此才出现这种情况。
从陕西回到许昌后,他们又带着祖上留下来的老家谱,先后到平顶山舞阳,周口西华,上蔡西洪,太康寇楼、寇湾,鄢陵马栏等地,历尽波折,寻访寇氏宗亲。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些许遗憾,他们回到许昌。他们坐在一起,梳理走访的情况,整理寇姓脉络。
2015年,寇国恩执笔用毛笔小楷字体写成新的《寇氏家谱》。
悠悠往事体现“一家亲”
寇保忠说,他小时候父辈讲,几百年前,该村东南建有寇氏宗祠,前有牌坊、后有大殿,后院有两个阁楼,里面供有送子观音和娘娘。该宗祠东面种有5亩大的柏树林,非常壮观。在1958年的“破四旧”运动中,寇氏宗祠被毁于一旦。
作为许昌寇姓的发源地,老寇庄在数百年的发展史上,有着让寇姓人值得回忆的往事。
寇保忠介绍,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成为历史上沉痛的记忆。这一年,老寇庄村收到一封来自南京的家书。“这封信相当于以前的双挂号信,由专门的邮差送来。”寇保忠说,打开信后他们看到,这是早年从老寇庄走出去的一户人家,在南京有20多万亩地,是个大财主。信中说,在饥荒之年,希望村里人到南京找他,他会安顿好的。
“当时,村里确实有人去南京投靠这位姓寇的。”寇保忠回忆,通过这件事,他感到从老寇庄走出去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另外,在军阀混战时,该村有一个叫寇文成的人,在许昌的澡堂搓背。有一天,来自湖北的军阀胡百汉在澡堂洗澡,寇文成给他搓背。胡百汉问他叫什么名字,寇文成说小名叫“水儿”。“湖里没水怎么行?”看寇文成聪明伶俐,胡百汉就把寇文成带在身边当勤务兵。后来,寇文成做了他的副官。在那个年代,虽然土匪四起、军阀混战,但因为老寇庄有寇文成,没有人敢在老寇庄胡作非为。
新中国成立后,寇文成因一些历史问题被收监判刑,出狱后生活在长村张乡敬老院,直到2008年去世,活到90多岁。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