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琢磨 钧自大成

2016-08-09 10:42:06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孙学涛 王增阳 文/图

我要分享:

摘要:



李建峰近影。

《大唐梦华》


走路不紧不慢,话音不高不低,总给人和蔼、温润的感觉;总是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总也看不出过多的情感流露,哪怕是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消息传来,面对诸多人士的道贺,他也只是轻轻地来一句:“谢谢兄弟。”

笔者知道,这是李建峰大师最具情感,也最诚挚的话语了。这位原钧瓷一厂厂长,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30多年间,见证、亲历了太多关于钧瓷的风风雨雨,也曾参与、主导过关于钧瓷大大小小的关键节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于他似乎有些云淡风轻。

1963年,李建峰出生于神垕镇。1980年,李建峰参加工作,在禹县钧瓷一厂试验室从事钧陶瓷工艺、配方设计与研制工作,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已故)、王广振、张广木。为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陶瓷技艺水平,1984年,他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在陶瓷工艺系进行为期三年的专业系统学习。1987年,学成归来的李建峰又回到了禹县钧瓷一厂。自此至1997年,他先后任禹县钧瓷一厂技术科副科长,科研所副所长、所长,技术厂长及厂长。1999年至2002年,他先后被荣昌钧窑、华艺钧窑聘为技术总监。2002年10月,39岁的李建峰创建东升钧窑。

现在,东升钧窑早已声名鹊起,而李建峰的壶艺和钧瓷挂盘,更在当代钧瓷艺人中一枝独秀。在位于神垕镇东大五组的东升钧窑二楼展厅,一件件珍品把笔者引向钧瓷艺术更为广阔的天地。

笔者最先看到的是他的钧瓷挂盘。他的钧瓷挂盘系手拉坯成型,窑变漂亮得让人惊叹。李建峰说:“钧瓷贵在神奇的窑变,而盘子则是展现钧瓷窑变艺术最好的平面载体。盘子之于钧瓷人,犹如土地之于农民,宣纸之于画家,可以任你在上面驰骋,尽情挥洒你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现钧瓷窑变艺术的魅力。挂盘不像其他钧瓷作品有很多装饰,只以一个很简单的平面造型为载体,给釉的流动和窑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最能体现钧瓷五彩渗化的窑变釉色。”

事实上,李建峰理想中挂盘的样子,早已被藏家所熟知。他的挂盘窑变自然,画面感强,有的像高山飞瀑,有的像夕照晚晴,有的像春花秋月,有的像茫茫烟雨,釉色或瑰丽或莹润,读过古诗的人,很容易想起那句著名的诗句——“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在欣赏他作品的空档,李建峰拿出一个做工考究的首饰盒,打开,里面有5把钧瓷壶,轻薄如纸,最大的直径1厘米,最小的0.6厘米。几年前,他在宜兴看到一把已载入世界最小壶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紫砂壶。该壶肚儿直径为0.68厘米,而他这把最小的壶,壶肚儿直径为0.6厘米。李建峰笑笑说:“做小壶,就是为了练功夫,追求精到和极致。”

欣赏李建峰的壶艺作品,你不得不赞叹,工艺真是精到!在他的展厅里,摆放着一排炉钧釉壶,小到1—2厘米,大到盈手,壶的形状和釉色一模一样,从小到大,均是手工制作,不管大的小的,均给人以俊雅、清朗之感。在另外几个展柜上,亦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壶。这些壶或古朴厚拙,或典雅庄重,或精巧雅致,壶身图案自然,让人一眼看上去,便有扑面而来的年代感,饱含文人气质。

“这就是《大唐梦华》钧瓷壶系列。”在李建峰的指引下,笔者看到,这个系列壶型特别雅致,给人的感觉很庄重,透出贵奢之气。许昌学院美学博士李维维女士这样评价:“壶的直线与弧线交错运用,转折处明快流利,古拙、浑憨。提梁及盖的造型设计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带圆、圆中含方的构图,凸显出雕塑与空间关系的美学概念。壶身丰厚、圆满,稳则显出劲势,流感地带显出特别的质感。从色彩上看,外表虽铁黑沉沉,但暗藏玄机。细细端详壶身,竟在光影效果下,一方面显现出钧瓷的窑变特征,另一方面表现出铁壶的厚重金属感。”

这些年,李建峰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四处学习,潜心钻研钧瓷技艺。经指点,笔者见到了他潜心研究的具有红色斑彩釉色的作品。那种红夺人心魄,却有很强的包容性,让人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霜叶红于二月花”、“日出江花红胜火”。红色,这种诗意的颜色,竟然全部用到了钧瓷上。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了他的艺术宗旨:“身系尘土,心如止水,相琢以磨,钧自天成。”是呀,30多年的钧艺生涯,如果没有身系尘土的志愿,没有心如止水的定力,没有相琢以磨的工匠精神,今天,他的钧瓷作品怎能被称之为“天成”?

在实践中,李建峰不断求索。在理论建构上,他亦有宝贵的经验思考。从1987年在《陶瓷研究》第一期上发表《碳化硅在铜红釉中的应用》一文起,至2010年,他已在《陶瓷研究》、《陶瓷》、《河北陶瓷》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一部;2008年6月设计制作的钧瓷《葵花炉》被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2009年9月设计制作的钧瓷《久和尊》,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永久收藏……从2004年被河南省陶瓷协会评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到2016年7月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建峰用自己的作品说明了一个道理:匠心琢磨,钧自大成。

“钧瓷之所以从产生到现在能够一直被世人所珍爱,归根结底是窑变釉色奇妙无穷。无论工艺技术如何进步,烧成制式如何变革,窑变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钧釉中的铜元素更好地被还原,从而幻化出五光十色的艺术效果。因此,自然天成的窑变,永远是钧瓷艺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也完全可以借鉴一些新的科研成果,从而使钧瓷的釉色更加美不胜收、出神入化。”李建峰说。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