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核心提示
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街道办事处屯北社区,曾经与屯南社区同属于屯里,因曹操曾在此屯兵、屯粮而得名;1963年,屯里一分为二。
屯北社区曾有两座庙宇,至今流传着美丽的传说。社区部分老人对日军侵占许昌时,在屯里囤积各种军用物资的情况记忆犹新。如今,随着阳光大道等道路的建设以及“城中村”改造,屯北社区逐步变身为都市中的一部分。
社区名片
隶属单位: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街道办事处 办公地点:屯北社区居委会院内 社区党支部书记:徐俊峰 社区居委会主任:冯磊
辖区范围:
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街道办事处屯北社区东到许繁路,西至工农路,南到屯里路,北至瑞祥路。该社区现有9个居民组,原住人口有5000多人,因地处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和新建居民小区较多,实际居住人口有9000多人,党员182名。辖区内仅有屯北1个自然村,耕地面积现有200多亩,村庄面积达700多亩。
社区特点:
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街道办事处屯北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当地居民的经济头脑比较灵活,多从事运输、建筑、餐饮、机械加工等行业。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众多企业的入驻,现在居民大多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寺庙和古树见证社区历史
屯北社区居民徐瑞周说,屯北社区曾经与屯南社区同属于屯里,因曹操曾在此屯兵、屯粮而得名;1963年,屯里一分为二。据传,屯北曾有曹操的“杀马坑”,是士兵宰杀高龄战马用的坑洞。与其他坑不同的是,“杀马坑”内的水面从来不长浮萍。
屯北社区本辖1个自然村,共有9个居民组。但因人口众多,居民根据姓氏对其有不同的叫法。屯北社区居委会主任冯磊介绍,第一居民组至第三居民组被称为“东冯”;第五居民组至第七居民组被称为“西冯”;第四居民组为闫家门;第八居民组与屯南社区紧邻,被称为毛家门;第九居民组被称为徐门,目前居民人数最多。
徐瑞周介绍,屯北社区有关帝庙、任爷庙。据传,关帝庙曾经被称为观音寺,鼎盛时期占地几百亩,寺内居住有500名和尚。庙宇为三进殿,院内有两口水井。现在的关帝庙在原址上修复了三间房屋。
任爷庙是为纪念一名姓任的县令而建的。据说,这名任姓县令在许昌任职时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遂为其建造一座寺庙。另外,屯北社区有三棵古树,其中,两棵为槐树,一棵为桧树。经有关部门鉴定,桧树有500多年历史,已被列入古树保护名录。
日军曾圈占村庄囤放军需物资
原屯北村村委会主任冯金波今年79岁,对于日军侵占屯里并将村庄用铁丝网围起来当作军需品仓库的事情记忆犹新。“当时,大家正在用驴、牛拉着石磙碾麦子,听到鬼子来了,牵上牲口就跑。”冯金波说,鬼子将全村人驱逐出去,然后用铁丝网将村子围了起来,停放汽车、粮食等军需物资,村民们只好投亲靠友暂时栖身。当时,冯金波和家人寄住在不远的马庄。日军投降前,他亲眼看到日军将大量的战马注射死亡后,推入挖好的大坑内,同时把大衣、皮靴等扔到坑内烧掉。日军走后,村民曾在黑炭的坑里筛出成麻袋的鞋钉等金属制品。
谈到日军投降,徐瑞周说,屯北走出去的徐龙熙曾任国民党三十六军军需处处长,当年他曾在日军投降现场接受日军投降。
徐龙熙在屯北出生,1903年到郾城投靠舅舅,后参加国民党部队。1948年,他动员同为河南老乡的一名师长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郾城县印刷厂工作。徐龙熙写得一手好字,在印刷厂做刻板工作。1978年和1980年,他两次回到屯北,向其求字者甚多。
屯北生产的造纸设备曾远销省内外
屯北地处城乡接合部,居民的商业意识比较强。冯金波说,屯北的集体产业曾一度兴隆。1975年,在几名下乡知青的帮助下,村里开始修理电机。1976年,村里购买车床,成立了许昌县屯里造纸机械厂,加工与造纸机械配套的零部件。随后,机械厂还生产纺织、印染用的辊子。“最长的辊子有5米多,每个重五六吨,远销省内外。”
屯北社区居委会主任冯磊介绍,目前,屯北社区亟待解决的是“城中村”改造问题。随着工农路南延、阳光大道的修建,部分居民已经完成拆迁、回迁,但整体工作与原计划相比稍有滞后。社区通过出租原来的门面房和厂房,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500元。
自开展“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以来,屯北社区工作人员轮流值班,方便居民办理入学证明、征兵政审证明、医疗保险等。2015年,屯北社区分别从工农路、解放路连通城市供水管网,解决了社区居民的吃水难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多条城市主干道的修建以及居民小区的建设,使屯北社区初具都市模样,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多机遇。
从小毛驴到大奔
长村张的屯南与屯北原本属“屯里”,上世纪60年代才“分家”。这里传说是三国曹操屯兵屯粮的大后方。
屯北离城区近,交通便利,为了生计,祖辈居住于此的乡亲们以土地为依托,却又不拘泥于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集体经济就十分红火,砖窑厂、机械厂、竹制品加工厂都是风生水起,带富了一方百姓。村主任冯磊自豪地说,村里条件好,嫁到外地的闺女,户口都是多年也不愿转走呢!
因为交通便利,村民有很多从事运输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运输“装备”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上世纪初的小毛驴到小型拖拉机,再到轻型卡车,直至开上大奔。这些“装备”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迹,反映出村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一路走过长村张的屯南、营孙、糖坊李、老寇庄等这几个大村、古村,说实在的,大家都有些审美疲劳了,但不得不说,古自有古的韵味,千年的传承依然厚重,关于村里的两座古庙“关爷庙”、“任爷庙”的传说听起来依然引人。每逢节令,村民们多年如一的祭拜,不仅是对做好事的县令及神仙的敬畏,更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那庙前挺立的千年古槐郁郁苍苍,又引发世人多少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责任编辑:
附件:
网友评论